2014年4月11日 星期五

Hymnology 6

原本是打算探討「詩歌所帶出來的信仰觀念始終欠全面」這議題
但今次想先講講音樂層面上的事宜

最近一次的周日音樂匯 (3月9日) 中,某部分新敬拜歌已經在Youtube中出現
例如這首《我們的神》: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cR90r8Dlm4

能夠好好運用音樂帶出心目中的氣氛 (從而使會眾有可期望的狀態或回應)
絕對是正確的事,這一點不必考究
不過短片中的這種曲風甚至是歌手的唱法實在跟坊間的樂隊無異
對於行親民路線的教會沒有問題,甚至可能會相當嚮往
但對於傳統教會卻可能是完全不適合

當然各位絕對有權質疑傳統教會如此作風是否食古不化
不過個人認為若果傳統教會如此保守是值得檢討的話
新派教會追求這種「音樂上的更新」也是絕對值得檢討
因為需要考慮的不止是教會有沒有資源:人才、樂器、音響等
也要考慮會眾能否接受這種敬拜模式、對教會形象有沒有影響等等

另外還要一客觀要點比較容易忽略:環境問題
——教會的禮堂是否能夠容納這種音量,這點對於「樓上教會」尤其致命
因為空間普遍較少,敬拜音樂音量過大會變成演唱會般的聽覺效果:
不能跟別人交談之餘,甚至會連自己的歌聲都幾乎聽不到

這暗中其實又牽涉另一個更深入的問題,不過在小弟解釋之先
希望各位先看看在網上如此一段分享:http://www.fhl.net/main/question/question11.html

文中所特別提及的詩歌小弟本身也相當喜愛,也不打算特別在此咬文嚼字
但我想探討的那個更深入的問題,就是作者講的「人本主義」以及「消費主義」

十分不幸的是,教會內的敬拜、教會外的敬拜都已經受這影響——
觀乎本地眾多敬拜事工的週年特會,無論他們是有心還是無意
「使會眾有得著」就算不是指定動作也一定是必然結果
因為台下的人難免會覺得自己有金錢、時間甚至精神上的付出
所以這敬拜理應提供到享受;不一定是感動,也可以是放鬆的時間、與主相交的時間

(當然讀者可能會反駁「但我們真是有得著 / 受聖靈感動或提醒 / 見到神 / 聽到聲音......」
這恐怕又涉及另一個再深層次的問題:「如何才算是真正受到從聖靈而來的感動?」
因為篇幅所限兼且離題,本文將不會探討)

小弟真正想探討的是:
「人本主義」以及「消費主義」已經扭曲了「敬拜」的本義

任何敬拜事工、敬拜主席都不是服務行業員
皆應該以神為唯一對象,並且要小心避免跌入娛樂會眾的圈套
所以不應該想「要為會眾提供甚麼」、「要使會眾受感動、願意起來回應」

同樣地,會眾也不是消費者或顧客,只需專心敬拜神而不必對敬拜隊指指點點
不應該問「他們為我提供了甚麼」、「我可以從敬拜中得著甚麼」
更不應該有「我已付出了很多很多,為何這敬拜如此如此」的想法

在天國中,我們在主面前唯一所做的就是「敬拜」
恆常的敬拜讚美 (甚至感恩) 是每個信主的人應該要做的事
換言之,神是整個「敬拜」的唯一受眾
「敬拜」也是我們每個信主的人都應該要負的責任,並且是全人的付出

如此看來,無論是高唱古典詩歌,還是追求「音樂上的更新」
都要務必小心,不要讓原本奉獻予神的敬拜變成娛樂會眾的演唱會

只是當「消費主義」的影響已經愈來愈明顯時
教會卻沒有勤於教導會眾何謂「敬拜」的本義
這一點小弟實在非常擔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