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日 星期三

課堂筆記 - 20140328

建道神學院 WTH801 使徒信經的當代意義
(六之五):我信聖徒相通 講員:李文耀博士
(如果想查看上課時所派的資料請私下聯絡小弟)

1. 簡介
原文:sanctam Ecclesiam catholicam, sanctorum communionem
sanctorum communionem 除了是「聖徒相通」之外還有其他意思嗎?
「我信sanctorum communionem」與「我信sanctam Ecclesiam (聖潔的教會)」有沒有分別?

「聖徒相通」不是唯一解法?
尼西亞信經、迦克墩信經、亞他拿修信經都沒有這句
——後來的版本才有這句sanctorum communionem
《使徒信經》最後的版本 (textus receptus) 在七至九世紀間被下令統一


2. 字義
sanctorum 是眾數詞,但communio是單數詞
=> 文法上只能譯作communion of "holy (somthing)"
舊約中sanctorum指「分開 / 區分」 (出19:6、利10:10、19:2、22:10)
新約中基本意思相同 (太7:6、可1:24、林前1:1-2、3:17)

communio:名詞可譯作 fellow (賽44:11),動詞可譯作「聯合 / 匯合」(創14:3、出26:3)
至於新約中則可以有很多意思:
「彼此交接」、「團契」(徒2:42)
「(與主耶穌基督) 連合」(林前1:9)
「同享 (基督的血和身體)」(林前10:16)
「相交 / 契合相通」(林後6:14)
「參與 / 有份」(林後8:4;參考腓1:5、3:10)
「分享」(來13:6)
「彼此相交」(約壹1:7)

所以sanctorum communio在文法上有三個可能意思:
- 參與在聖物 / 聖物共享 (participation in holy things / sharing of holy things)
- 參與在聖徒中 (participation in saints)
/ 由聖徒所組成的團契 (the communio which consists of the sancti)
- 聖徒所共同分享的 (the participation which the sancti have)

探索:究竟在《信徒信經》中,這句說話的意思是甚麼?
那個翻譯較準確?在當代有何意義?


3. 不同的理解:爭議與發展
這句說話出現在「我信聖而公之教會」之後有甚麼含義?
- 教會是甚麼?"ek" 即是「出來」,"κλησίας" 即是「呼召」(羅11:29)
=> 被神呼召出來而聚集、有共同目標的群體
=> Holy church?因為是屬於上帝的群體

在「我信教會」及「我在永生」之間有特別含義?
(與教會同義?教會之下信徒的團契?教會裡各樣的聖禮?)

之前已經講了Holy church,所以「與教會同義」不是原因之一
Stephen Benko:「參與在聖禮中」(participation in sacraments)
=> 上帝設立教會,為要讓人分享在基督裡各樣的美善/恩賜,
方法是透過參與在聖禮之中,與耶穌基督聯合起來。
(=> 與「聖徒相通」無關?)
=> 強調若果人在聖靈所創造的教會以外 (具體說即是無份於聖禮),
便不能分享基督的救恩 (即罪得赦免、身體復活及永生)。

居普良:「分享聖禮」的重要性——「教會以外沒有救恩」,教會是紮根在聖禮之上

多納徒主義的衝擊:曾經向羅馬國 (基督教未成為國教) 出賣弟兄及叛教的人不再屬於教會
但奧古斯丁反對,堅持教會是由聖徒和罪人組成的一個「混合體」(corpus permixtum)
提出教會的實在 (ecclesial reality) 包含兩個層次:
(A) 教會乃「聖禮的共融體」(Communio Sacramentorum):
聖徒和罪人可以是一同有教會生活、一同守聖餐的群體
(B) 教會乃「聖徒相通」(Communio Sanctorum):
聖徒跟基督聯合,屬於真正的基督徒,是少數被選出來的一群

天主教嘗試把這兩者貫通,結果卻產生了「善功寶庫」、「善功共享」的概念
(從「善功寶庫」中領取眾聖徒的善功,使自己累積足夠的功德,
從而縮短在煉獄的淨化過程,早日與榮耀的主相見。)
馬丁路德反對,重申「聖徒」是指著教會全體的成員而言,並非某類特別群體。
「聖徒」必須是活著的人,不是已死的人。
「相通」是具體的,只能夠在活著的信徒中實現。
=> sanctorum communio:地上的信徒實踐互相擔當,彼此服侍。
=> 真正的「善」是耶穌基督的肢體彼此為對方而活 (being for each other)。
=>「善功共享」僅僅是榜樣
=>「聖而公之教會」:教會是一個「與他人一起」(being with each other),
同時也是一個「為他人」(being for each other)的群體。

可見「聖徒相通」(communion of saints) 慢慢主導著對 sanctorum communio 的理解,
而另一個意思——「參與在聖禮中」(participation in sacraments) 則被淡化、邊緣化。


4. 當代的意義:教會乃共融體
共融 => 不同宗派開始嘗試達成共識,而不是鬥個你死我活

就「教會的本質」達成的共識:
- 聖靈、使徒的見證 (the apostolic witness) 及團契 (communion) 乃構成教會的三個主要元素
- 以強烈基督論及聖靈論取向、強調參與性的概念建構共融教會觀 (communion ecclesiology)
- 教會產生聖餐,聖餐產生教會 (the church makes the eucharist, and the eucharist makes the church)

三一論:三一上帝也是一個緊密共融體,並且有愛在其中
教會如何參與在三一上帝的生命中,在地上反映出來?
答案在聖餐上 (the church is in the Eucharist and through the Eucharist)
=> 洗禮及聖餐是教會能夠成為一個共融體的重要禮儀
=>「聖徒相通」必須通過「共享聖禮」來維持與實現;
當教會之間一同參與聖禮,那將來在天上一同敬拜的情境便在地上預演、預示出來。

更正教的看法——巴克萊、楊牧谷、潘霍華都受到馬丁路德的影響:
sanctorum communio =「聖徒相通」?
忽視「參與在聖禮中」這個解讀?
=> 彼此相愛、地上為他者而活、Community of love
=> 具體的實踐包括服侍鄰舍、彼此代求與互相認罪

Robert Jenson 重提聖禮的含義及共融教會觀:
教會必然是一個 (one Church),同時亦是眾多的 (many churches)
「聖徒相通」不單體現在地方教會之中,
亦體現在教會與教會的共融關係上 (communion of churches)。
=> 聖餐便是教會共融的中心。


5. 啟迪與挑戰
聖禮只為紀念、只為信心宣告?
沒有聖禮,共融群體不能成立?
只著重自己教會?不同教會的如何共融、守聖餐?


6. Q & A
Q1. 李博士自己的立場又如何?
A1. 因著自由教會多接觸共融運動,開始著重聖禮
面對不同聲音,起碼要了解一下而不需要立即接受或無視
「如何提倡兩種見解的共同重要性」會是自己未來思考的方向。

Q2. 真理與共融對立?
A2. 不會有對立,需要考慮的是如何在教會完整性、合一與愛上作見證。

Q3. 香港教會對共融保持距離?
A3. 實際上,理智層面以外也有 (被神陶造而被改變的) 生命層面
(回答其餘部分已失,所以看來有點問非所答)

Q4. 所謂「聖禮」包括甚麼?
A4. 更正教所承認的只有洗禮及聖餐。

Q5. 宗教改革時馬丁路德跟其他學者的意見是否一致?
A5. 在「聖徒相通」上見解一致,在「參與聖禮」上卻有分歧。

----

後感:
本來以為講解「聖徒相通」都會是十分「實用」、關乎個人層面的事
結果卻是天淵之別——幾乎沒有個人層面的事

課堂中很多詞彙自己不曾聽過,學術色彩也太濃厚
所以李博士安慰我們「只需要知道,不必強行記住」
個人認為這議題也實在過於自己所能承受的
但是會特別記住李博士那句說話:
「面對不同聲音,起碼要了解一下而不需要立即接受或無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