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日 星期二

講座筆記 - 20140329

基督徒與潮流文化講座 (一) 消費文化
講員:趙崇明博士 (香港神學院)

1. 引言
佔領中環的原因:龍應台女士所講的「中環價值」——資本主義及經濟因素
問題不在「中環價值」本身而在於其獨大
香港人只談經濟不談政治?只考慮效益及速度?
刺激消費:資本主義及消費主義的緊密連繫

教會世俗化?消費主義不單影響其他人,也影響教會?
消費本身無問題,過度消費才是問題


2. 商品拜物教
馬克斯:取代傳統宗教的宗教——人對商品物質的膜拜

現今影響人的不是教會而是購物廣場,歐洲昔日的大教會都淪落到變成旅遊景點
恆常去廣場,並且金錢奉獻多於十分之一?

時代論壇1215期「中產部落.辣奢族--名牌拜物教信徒」(趙崇明)
轉載「南華早報」伊凡斯(David Evans)一篇名為「一個太太的禱文」:

「我們在置地廣場的Armani,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
願你的Parda降臨,願你的店在巿中心如同在巴黎。
請賜給我們日用的老公金卡,
求你讓老公寬恕我們的帳戶餘額,如同我們寬恕他人收取的利息。
不叫我們進入三越百貨,救我們遠離永安百貨。
因為香奈兒、Gaultier、凡賽斯、Dolce & Gabbana,全是你的。
願美國運通卡與我同在,直到永遠。」

你會說「阿們」嗎?(講座當日趙博士稍為修改了部分內容)

廣告無所不在,簡直如福音單張,不斷宣傳「福音」

(崇拜 vs 演唱會?只求個人滿足?
=> 培靈會?棟篤笑佈道會?(名牌佈道家?) 超高入場費都沒有問題?)

「辣奢族」——來自英文 “Luxury”——名牌拜物教信徒
不一定是富有人家,也可以是普通人 (月光族)

不用名牌會被人排擠 (朋輩壓力),也可以被科技排擠 (例如舊手機沒有Whatsapp)

Value - 價值 vs 身價:市場上以身價決定人的價值
=> 忘記了在神面前人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價值?
Georg Lukacs:「物化觀念」
- A. 物質被偶像化
- B.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轉變成人與物品的交換關係
(大家都想滿足物慾,互相以金錢建立人際關係)


3. 重新定義消費主義
A. 從消費滿足渴求演變成消費不能滿足渴求
以前的消費只為基本需要 (以物易物)
工業革命帶來大量生產 (需要增加產品銷售量以免做成囤積)
但有些產品並非必須——早期的宣傳著重實用,現在講求身份象徵

最初滿足需要,後來滿足慾望,現在是「不能讓他們滿足」
=> 使我們不斷消費,停留在追求滿足慾望的階段中

B. 從物質的消費變成品牌或符號的消費
——市場以符號象徵作招徠 (例如Apple, NB, Nike)

C. 生產與消費的次序顛倒
貨幣的轉換:電子貨幣的產生 => 資本主義與追求方便順手的雙輔雙承

以前的先工作再消費的模式是比較節制 (甚麼是節制?)


4. 消費主義如何影響信徒生命及教會生活?
A. 務實利己的個人主義——自我中心的消費心態、教會消費主義的強化
=> 「教會俾到乜我地?」vs「我地俾到乜教會?」

B. 娛樂至上的消費文化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by Neil Postman)
- 1. 娛樂成為人生活的所有模式、重視感宮刺激
- 2. 失去專注力、怕悶、不喜歡閱讀
(兒童喜愛看影片多於聽聖經故事,使導師頭痛?)
- 3. 教會生活及崇拜的娛樂化


5. 拜物教的原罪——貪物及貪財
A. 貪物 (太6:25) ——憂慮的問題
=> 知道自己不被滿足的憂慮,承認自己缺乏?
B. 貪財 (提前6:9-10, 太6:24)
錢是中性的嗎?只在乎用者心態?
為何聖經不寫「貪」,但寫「貪財」是萬惡之源?
=> 金錢有與別不同的魔力 (從貨幣制度與流通而來) - 太6:24

事奉 = 敬拜;崇拜並且偶像化金錢?
若果我們都沒有信主,人生目標恐怕都是「搵食」=>「搵錢」

耶穌的呼召:捨了船 (工作),棄父親 (家庭)
對財主說「變賣所有,分給窮人」
——生命主權的問題


6. 從匱乏到豐盛、從擁有到享有
太6:24-34——焦點容易放在自己的缺乏?愈不能看見上帝的豐盛?
耶穌教我們專注在不勤勞的一群,也能享受大自然 (神無條件的供應)
動物植物沒有積蓄 (擁有),所以能夠享有

問智者何謂幸福?
要享有 (那些已存在而又免費的) 就要識放手


Q&A
Q1. 擁有可以變成享有?
A1. 人本身的需要並不多
猶太人出埃及食嗎哪卻不滿足,要求食肉,甚至說寧願死 (回答其餘部分已失)

Q2. 如何看發展?
A2. 甚麼是發展?增加生產力 -> 金錢 -> 時間
當然不會回頭,但要學識節制及放手
電話本應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現在呢?

可以慢一點嗎?為何要追求快?賺少一點有何不何?
高快樂指數的地方都是較簡樸而不是較發達
「快活」vs「慢活」的追求

神最先創造時間,最後設立安息日 => 時間的概念
就連神的工作都是作息有序,有節奏感

Q3. 合理化「搵食」——想更早退休?
A3. 神創造人時已託付工作:看守伊甸園及生兒育女
——從nature到culture的文化使命:管家的責任

=> 思考工作對人及大自然是否有害?
(回答其餘部分已失,所以看來有點問非所答)

A4. 文化使命:創1:26, 2:15
「修理看守」——"cultivate" 原指耕種,後來演變成培養

原本只是管家,但想當主人,期望大自然為人服務,結果科技發展失控

中環價值——任何勢力若非為耶穌基督效力都是不好的
自助餐:很好的經濟效益,但對環境的破壞如何?

Q5. 公平貿易?社企?良心消費?
A5. 會否是另一種符號的消費?追求時興的心態?後物質主義?

Q6. (完全離題)《我們最幸福》——資本主義有其弊端,重提社會主義?
A6. 香港有自由市場經濟,大市場小政府的政策,結果出現地產霸權
(小弟的看法是政府過度給予自由,於是被商家濫用自由,使我們失去自由)

至於政治主張:無解 (只有天國的制度是最好的)

----

後感:
不知道「消費主義」是不是過於冷門
甚少見有學者分享這議題,更何況是以信仰的角度出發

關於趙博士的見解,小弟認為有一點可以補充:
「高消費主義」——價格不合理地高,並且強調其合理性 (生活態度、品質層次、品味享受)

本來期望趙博士在信仰角度上有更多著墨
因為依他所言,影響是持續進行中的,並且愈來愈明顯

不過,對付「消費主義」與「娛樂至上」恐怕是十分困難的事
因為會覺得這是問題的會眾從來都不是多數
尤其是當會眾能夠說出「我不喜歡這裡還可以轉地方聚會」這類口吻
也尤其是這個不喜歡閱讀的年代,怎會對一本字典似的聖經有興趣?

對自己一個提醒:留意身邊的同輩接觸科技的程度
需要特別留意不太跟隨潮流的,避免因科技問題而間接排擠他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