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4日 星期五

隨想隨寫——信仰群體和存在價值 (四十五)

猶記得曾經有一次崇拜聽道,牧者在講台上表示
「我們經歷近年來社會所帶來的衝擊,這絕對不是出於神的心意...」
我並不同意這說法,這說法太過正能量化
也忽略了聖經當中神利用邪惡去完成工作的事實
(例如使用十災迫使法老讓以色列民離開埃及、利用外族懲罰以色列民違約、
利用猶大、宗教領袖及彼拉多完成耶穌基督的救贖計畫等等)

我的想法恰巧跟該位牧者完全相反
近年來社會所帶來的衝擊,完全是有神的心意在其中:
此地方的教會一直只顧著自身發展,也只懂得宣揚成功神學
2019年社會衝突卻要叫我們懂得跟社會同行、學會分辨神的公義
之後的疫情令我們懂得互相守望、主動接觸病患者及貧困階層
通行證讓我們反思何謂教會,催迫我們仿傚初代使徒在社區建立信仰群體
移民潮使我們重新反思及檢討以往教會向中產階層靠攏的方針

以上各項大事件能夠對教會造成衝擊
是因為各堂會的本質以往都一直被隱藏,如今終被顯明
讓不少弟兄姊妹看清楚,也因此對牧者和領袖的反應感到失望,並且選擇離去
教牧把會友流失完全歸咎於移民及退休潮,根本就是自欺欺人

2023年2月23日 星期四

隨想隨寫——信仰群體和存在價值 (四十四)

作為一名市民,社會期望他們有公益或經濟上的貢獻
作為子女,父母也對他們有期望,不論是學業、仕途、人生規劃等方面
實際上這種期望也是存在於信仰群眾中間
教會期望會友出席聚會、樂意服侍和奉獻、向身邊的人傳福音
屬靈前輩也會期望後輩認真追求信仰,願意花時間讀聖經等等

於是出現了一種奇怪現象
就是牧者教導父母不要過度管教子女,要給予他們發揮自己長處的自由
也不要將自己的成長經歷、所得或所失變成期望強加於子女身上
又教年青人不要把社會加諸的價值觀及期望看得太重要;
但同一時間,當弟兄姊妹沒有達到教會的期望時
會被批評自私、不屬靈、沒有遵行聖經教導
甚少人會說「教會不應將自身的期望強加於弟兄姊妹身上」
亦只有少數牧者能夠以寬容態度說:
「可見栽種的算不得甚麼,澆灌的也算不得甚麼;只在那叫他生長的神」
勸喻弟兄姊妹需要給予時間等候神的工作

----

作為子女就算如何令父母傷心失望,不少父母仍然選擇愛護他們,不放棄他們
但弟兄姊妹若果令教會前輩失望,卻有可能會被差別對待,甚至被忽視
曾經見過有些更極端的個案是在街上向陌生人傳福音,以及初信者第一次回教會時
就因為他們的形象或者言行舉止令到其他弟兄姊妹保持距離
外人見到弟兄姊妹當中也有這些現實世界的人情冷暖
只會認為教會內的信仰群體跟教會外無異,減低他們加入教會的意欲

2023年2月22日 星期三

隨想隨寫——信仰群體和存在價值 (四十三)

小弟想在此討論一下教會流失年輕會友的現象

有些牧者眼見教會奉獻收入主要來自中年人及長者
選擇專注發展家庭事工、職場群體、老年人的牧養工作
將青少年事工當作風險投資項目,因為支出大但回報小而減少投放資源
結果教會每年都有不少孩童加入,但他們長大後就慢慢淡出

神學院有見及此,三不五時就會舉辦講座
探討年青人出走的問題,同時勸告堂會牧者不應忽視青少年群體
只是這些活動中受邀請發表評論和意見的永遠都是德高望重的著名領袖
而不是年青人本身以及直接牧養他們的導師和傳道人
令年青信徒覺得他們的想法和訴求從來都沒有被認真對待和檢視

事實上,愈來愈多本來在教會熱切參與服侍的年青人變得心灰意冷
有些決定集體出走,有些放棄等待教會前輩交棒
也有神學院畢業生選擇不回應坊間堂會的需求
就算德高望重的牧者如何語重心長,都只是阿崩叫狗

近年甚至見到有網友表示,年青人出走教會絕非新鮮事
年日過去,這些人早已變成中年人
所以教會其實是同時流失了很多年青人及中年人
這使我擔心,假以時日這些人會否對整體教會構成負面印象

2023年2月21日 星期二

隨想隨寫——信仰群體和存在價值 (四十二)

聽聞過孫寶玲博士的經歷
以及陳韋安博士跟浸神各教授之間的腥風血雨
難免對浸神的內部運作以及文化充滿疑惑
但儘管如此,對其他神學院仍然有正面印象
結果2019至2020年發生了兩件事,又改變了我的想法

第一件事是循道衛理中小學校監、崇基神學院老師盧龍光教授被控性騷擾事件
循道衛理會的內部調查小組裁定性騷擾指控成立,並停止他在教會學校教育部的職位
但在一年半後事件卻有意外發展
傳聞教會內有人不同意這裁判結果,決定再另外成立一個檢討小組
裁定早前的調查小組「違反程序公義」,因此令該裁決無效
盧龍光隨即表示這檢討報告「還了我的部分清白」
彷彿程序上出錯,整個指控就可以完全被推翻

第二件事是建道神學院教牧同工及神學生被恐嚇及騷擾事件
傳聞肇事者本身也是當時在神學院就讀的學生,並且是宣道會區聯會主席的兒子
但宣道會從中作梗,因此沒有構成刑事案件
肇事者只需要從神學院「退學」,沒有被開除學籍
其家人仍可以在教會身居要職,這件事好像不曾發生過一樣
事件後續發展也是細思極恐
受到恐嚇的其中一位神學院老師後來不獲續聘
時任神學院院長也因為此事休假半年
網友分析這些都只是門面功夫
實際操作是神學院院長受到停職處分,該位老師則變相被解僱
反映出建道神學院在此事上實行問責制,跟一般商業機構沒有分別

上述兩件事反映出神學院並沒有為了教導聖經真理而變得無可指摘
恰巧相反,這些建制團隊都是罪惡溫床
內部調查都是非常不透明,方便其中的人互相包庇
公布調查結果後就強調事件應該盡快平息,受害者要原諒他們
這種「無論如何,都要寬恕」的觀念符合聖經教導嗎?根本毫無公義可言!

2023年2月20日 星期一

隨想隨寫——信仰群體和存在價值 (四十一)

教會被評論「中產化」、「俱樂部化」、過度重視自身擴展、
忽略社區連結、漠視貧窮階層需要......其實已經是數十年前的事
時任建道神學院院長梁家麟博士寫了一篇《教會中產化頌》回應這些評論
他認為「中產化」反而是神賜予的祝福
教會並沒有因此陷入危機、沒有走歪路

幾十年後回望過去,就知道昔日少數份子的諫言自有一番道理
移民潮當中,收入、學歷及才能較高的中產以至上流階級佔了大多數
當初教會「中產化」所帶來的祝福反而變成了衝擊,
流失了會友,也失去了穩定的奉獻收入
恰如馬斯特評論:「教會過去聲稱為神做大事的氣魄,
原來只是財大氣粗的表現,退潮先知邊個無著褲」。

----

移民潮當中牽涉到另一個問題:
就算弟兄姊妹參與教會生活達數十年,遇到社會不穩定卻是首先拂袖而去
使人懷疑教會並沒有做好門徒訓練工作、
沒有正確教導他們如何面對試探及苦難,
也沒有使他們培養出對這信仰群體以至這社會的使命感

小弟認為關鍵還是在於他們太重視自己的生命
先確保自己可以好好過日子,然後才去考慮其他使命和目標
或者就是這種原因,教會「中產化」從一開始就注定是一條失敗的道路。

2023年2月17日 星期五

隨想隨寫——信仰群體和存在價值 (四十)

論到因為通行證而對教會的口誅筆伐,不少人認為教會是「服從政府、倚賴權威」

對教會內部運作不熟悉的人尚且有如此評論,可想而知那些了解教會運作的人,
他們知道教會一直都有從政權得到非牟利組織贊助、
慈善營運執照 (俗稱88牌)、辦學權等利益,
對於教會在通行證一事上的態度會有甚麼想法

教會已經從政權得到太多利益,並且造成過度倚賴
自近年開始,這些利益終被當權者利用,反過來對教會施加進一步的綑綁
通行證只是令這隱藏的事實變得顯而易見,恰如聖經福音書的描述

有些牧者領袖明白這回事,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為此制定應對方案
就是讓教會從非牟利組織變成商業機構,為教會註冊有限公司
嘗試以自負盈虧、獨立運作的方式迴避當時對非牟利宗教組織的潛在壓迫

諷刺的是幾十年過後,這種商業機構化的手段沒有得到嚴謹的回顧及調整
這些有限公司卻是不斷地自我膨脹,並且愈來愈重視商業上的表現
管理教會的人也引入各種商業手段,強調要不斷發展,重視各種數字
甚至只把教會內的人都視作公司的資源,並且是可以隨意取代的

教會作為一間非牟利機構,會為了從政權得到利益而妥協
教會作為一間有限公司,會愈來愈商業化,不再重視本來是最重要的「人」
有見及此,幾年前我在IG提倡了一條出路,是一種脫離建制的地下化方案
看似又瘋狂又匪夷所思,但我認為這是針對目前情況的最佳解

畢竟那就是初代使徒所使用的方法,是在社會情況危急時「還原基本步」的做法。

2023年2月16日 星期四

隨想隨寫——信仰群體和存在價值 (三十九)

若要討論2022年困擾教會的事,通行證必定是其中之一
政府的防疫政策明顯地抵觸了「教會要向所有人開放」的原則
限制了任何人出入教堂的自由及權利

有些教會對政府指示感到無奈,選擇以另類方法應對:
一方面繼續提供網上崇拜及聚會
另一方面在受限制地區以外的地方設立額外崇拜場所
令原本不能進入教堂的人士可以繼續參與教會活動

不過有一些教會的態度卻是完全相反
得悉可以重新開放教堂之後,就急不及待開始線下的崇拜和聚會
有好些牧者甚至要求參與者嚴格遵守政府防疫及通行證的措施
並且明確表示那些沒有遵照者將不能進入教會

難怪每當基督教媒體描述通行證對教會帶來諸多不便時
就立即引來網友的各種冷嘲熱諷,並且表示會因此拒絕參與教會活動
有網友甚至表示:選擇遵從那些政策的只是宗教場所而已,算不上是教會。
可想而知這件事其實對地上教會造成頗大衝擊。

2023年2月15日 星期三

隨想隨寫——信仰群體和存在價值 (三十八)

繼續討論那些留在堂會的人過度追求生活安定的現象
那些信徒都很嚮往「高低高」的基督教見證模式:
自己本來就處於順境,甚至是有權有勢、能夠呼風喚雨
之後卻經歷患難,身心靈都陷入低谷,及後靠著主得以再次站起來

但並非所有人都有如此經歷
例如貧困家庭以及長期病患者,他們是長年陷入低谷當中,不一定能夠脫離困境;
也有一些人是自己並沒有親身經歷,但也會為這些有需要的人而痛心
一方面願意幫助他們,另一方面也求問神,讓神在他們身上工作

所以第三個問題是在於當不少弟兄姊妹甚至牧者都是趨於尋求穩定時
他們不能理解為何有些人會一直在苦難中
也同樣不明白為何會有弟兄姊妹主動走進這些人當中,嘗試跟他們同行
結果這些長期處於苦難的人、經歷心靈黑夜的人就會得不到他們的憐恤

----

執筆至此,小弟數算一下經常被教會群體忽略或冷漠對待的人:
長期病患者、行動不便者、精神或情緒病患者、性格內向的、貧困階層、值班制僱員、
信奉異教人士、單身人士、性小眾群體、離婚或喪偶者、單親家庭等等
再加上那些主動或被迫離開堂會的信徒,受到排斥的人非常多,絕對不是少數
如此情況下,教會群體口口聲聲說「要把福音傳遍萬民」,根本是自打嘴巴。

2023年2月14日 星期二

隨想隨寫——信仰群體和存在價值 (三十七)

繼續討論那些留在堂會的人過度追求生活安定的現象
第二個問題在於他們處理衝突的手法是「以和為貴」
這特點跟教會外的一般華人群體以至政府都毫無分別

「以和為貴」的精髓在於追求「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說是為世間帶來和平,卻是不分青紅皂白
當他們嘗試「化解」衝突時,實際上做的是「撲滅」衝突
如此解決紛爭,客觀上只會變成為強勢的一方消滅異見

本來是要成為和平使者、和平之子
結果自己並未能化解問題,反而製造了更深層次的矛盾
幸好這一代還有不少人有足夠眼光、看清楚他們所作之事
能夠直接指出他們偏袒社會的既得利益者、只懂得「維穩」。

2023年2月13日 星期一

隨想隨寫——信仰群體和存在價值 (三十六)

續上篇,小弟提出堂會信徒絕大部分都是期望生活安定,一切按部就班

或者會有人反問:
所有東西各從其類,正好符合起初神創造天地時的「創造秩序」
人在其中管理世上萬事,也符合神賜予人管理這個世界的使命
既然如此,又有甚麼問題?

第一個問題在於人自以為可取代神
妄想可以控制各種人和事,按照自己心意而行
那些東西在他們眼中不是可管理的 (managed)
而是可操縱的 (manipulated)
他們忘記了神所創造的這個世界本來就是變幻莫測
他們自己的人生也可以充滿各種高低起伏;
同時也忘記了「管理」的意思就是要按照神的心意而行
當他們只按照自己心意而行時,就變成只為自己利益而傷害他人
也因此容許罪進一步扭曲這世界

回想起最初參與教會崇拜時牧者的提醒:
「弟兄姊妹回來教會,竟然是不想自己被神改變?
我現在告訴你:神今日就『郁』你!」
難怪聖經總是強調神的掌管、人要懂得依靠神
牧者確實需要經常勸勉弟兄姊妹要學懂放手,讓神掌權

2023年2月10日 星期五

隨想隨寫——信仰群體和存在價值 (三十五)

近期常常聽到弟兄姊妹說要建立「無牆教會」
藉著打破教會的四面牆,重新建立教會與社區之間的關係

其實就算拆了四面牆,教會依然可以是一個內聚的群體
弟兄姊妹的心態仍然是「吸引外面的人加入我們這個群體」

所以「無牆教會」的關鍵不在於牆本身,而在於心態
重點不是「拆牆」,而是我們要親自進入社區:
一方面是「他們要見到我們」
把崇拜、團契、祈禱、佈道等教會活動變成透明,去除他們的誤解
同時也要做到「我們見到他們」
看見社會大眾的處境以及真正的需要
(又或者應該是「願意」看見社會大眾的處境以及真正的需要)
並且將這些事情加入教會活動的內容及議程當中

按照之前所說,教會生活本身就很內聚
所以只追求「無牆」並非最佳做法,反而在街上公開地聚會會有更好效果
這種想法也符合牧者對撒瑪利亞人比喻的一貫教導
——與其問「誰是我的鄰舍」,應該問「我是誰的鄰舍」

(其實直接說「教會要進入社會,要跟社會各路人士同行」不就行了嗎?
為何又要來一個舊酒新瓶,說甚麼「無牆教會」?)

----

可惜的是,「無牆教會」注定難以吸引大多數信徒認同
原因在於現今堂會吸納了甚麼人參與其中

我留意到那些堂會信徒絕大部分都是生活安定
並且寄望各種事情,不論教會內的一切、日常生活以至工作及社會環境
也是同樣的穩定,甚至為此切切祈求神,不要添煩添亂
除了一般會眾,牧者也是一樣
期望堂會資源充足,各項事工按照計劃發展

這些人一心想著按部就班,把所有事情都計劃好,不期望任何意外
但這種態度會同時帶來各種問題,小弟稍後將會逐一講解

2023年2月9日 星期四

隨想隨寫——信仰群體和存在價值 (三十四)

有恆常出席教會崇拜的弟兄姊妹都必定曾經聽過一種教導:
「不要為自己積攢財寶在地上」
——錢財不外乎是身外物,不能永遠擁有,所以不需要太著緊

只是當那些基督徒口中說著這話時,心裡面的想法卻是完全相反
對那些得到名利、權力的基督徒是另眼相看,稱讚他們是蒙上帝賜福;
一方面勸籲大家不要爭名逐利,實際上卻是雙重標準
自己仍然是敏感身邊的人有沒有這些東西,以此衡量他們的價值和地位

這是何等程度的虛偽。

2023年2月8日 星期三

隨想隨寫——信仰群體和存在價值 (三十三)

當會友對教會崇拜指指點點、對牧者證道和音樂事奉者評頭品足時
總會有教會領袖指斥會友,說這些評論是出於消費者的心態
只是這種消費者的心態不只在教會會眾身上出現
在教會領袖以至牧者身上也同樣找得到
最明顯的例子是名人效應
無論是藝人、運動員抑或達官貴人
就算沒有受到教會牧者邀請、親自站在台上講見證或佈道
都會在證道時被用作例子,說明他們是緊緊依靠神

問題卻是在於牧者消費他們的成功,藉此見證神的時候
只是選擇性地作出一部分正面的描述
其他負面的描述、當事人正在掙扎的事情卻是隻字不提
例如以贏得世界盃的美斯見證神,卻沒有提及他結婚前已經生了兩個兒子;
以馬時亨作見證,卻無視他所管理的港鐵接連發生事故、回應傳媒提問時態度惡劣;
以阿Mo作見證,卻迴避了他仍在康復階段,甚至未能確定可否回復正常生活的事實
同時也迴避了他所經歷的「苦難」其實是人為的,是可以及早預防的

有時聽到這些「見證」,心裡面會不禁問:
為何牧者如此消費其他人?是否已經沒有其他更好的例子?

2023年2月7日 星期二

隨想隨寫——信仰群體和存在價值 (三十二)

2019年,最多人禱告祈求的相信是社會秩序和平穩定
2020-2022年期間,最多人禱告祈求的應該是生活回復正常

這兩項禱告的共通點在於表面上都是求主祝福自己所身處的社會,
但實際上仍然是為自己禱告,想法始終是有自身利益的考慮
——祈求社會上的紛爭盡快止息,不再受疫情影響
是希望那些混亂不會影響到自己,希望自己的生活不再受干擾

基督徒的自私想法,其實從來都不是罕見
最著名的莫過於新聞報導大廈電梯故障令乘客被困,記者為此事訪問市民
結果有受訪基督徒表示「感恩自己並不在該電梯內」

翻查舊約聖經,先知雖然是代表神宣判以色列民所犯的罪
但自己也不是高高在上,甚至同樣要跟以色列民共同承擔罪所帶來的後果
相比之下,這個年代的基督徒並沒有這種共同承擔的想法
見到其他人犯錯,他們首先做的是劃清界線、撇清跟自己的關係
然後就是抱著旁觀的態度「食花生」,甚至幸災樂禍

就算是基督教界內的事情也同樣如此,每逢有基督教領袖或教會的醜聞
基督徒表面上說「這些事情是失見證,損害了神的榮耀」
但私下卻是向神感恩「幸好那些事並不在自己的群體內發生」
有些領袖甚至會希望藉此提升自己教會名聲,並且從中獲益

小弟不禁要問:當我們帶著這些想法時,又怎能夠為這個世界帶來祝福?

2023年2月6日 星期一

隨想隨寫——信仰群體和存在價值 (三十一)

上次連續寫作這個系列已經是2018年2月的事
相隔五年,有好些想法至今仍然認同
今次連續寫作也是一口氣連續十五篇,希望自己能力應付得到

----

近幾年不同界別、不同媒體之間出現了很多專家或者KOL
他們的手段和言論都引起其他人的注目、認同並且「追隨」自己
這些人物彷彿就是一個個教主,擁有著宗教權威

整件事完全跟基督教背道而馳,偏偏這世代的基督徒卻對此毫無戒心
著名牧者、神學院老師甚至是有樣學樣,紛紛建立屬於自己的專頁
方便自己暢所欲言,並且為自己建立人氣

有時真的很想問那些牧者設置專頁的目的
到底是為了讓人認識並且跟隨基督,抑或是讓人認識並且跟隨自己?

----

這些KOL所引起的另外一個問題就是他們為了建立權威
永遠都不會認錯,堅持自己一定是正確
因此令其追隨者以為自己掌握真理,可以橫行天下
——「我並沒有做錯,是其他人的錯,而且他們的過錯跟我毫無關係」

只是「認罪悔改」一直都是基督教教義的精髓
如今卻難以從基督徒口中聽到,聚會中也極少提及

能夠自我反思的機會已經愈來愈少
身邊的人卻不斷地宣揚「你已經掌握足夠知識」、「你並沒有錯」
這種思潮怎會為世界帶來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