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8日 星期二

主觀靈修:從羅波安的政治失誤反思部落主義的社會現象

大約半年前就想寫這題目,後來擱置了,現在還是決定再寫。

事先聲明:我寫這段字,完完全全是針對現今的「圍爐文化」。
如果各位在字裡行間中感到被冒犯,小弟在此先致歉。

----

聖經經文背景 (列王紀上12:1-20):
羅波安是大衛的孫子、所羅門的兒子。所羅門去世後,以色列國的王位就由羅波安繼任。
當時國家仍需填補各種建設的開支,國內上一任的朝臣都認為要減稅、減輕國民的負擔,
但同輩的臣子卻持相反意見,反而建議加重國民所需要作的苦工。
羅波安聽從了同輩的意見,結果引致國民強烈反彈,直接導致了以色列王國的分裂。

----

感想:

按經文描述,羅波安王並非聆聽各方意見後再下最終決定。
他是先去聆聽上一任朝臣的意見,決定不採用他們的建議,
在問題仍然沒有答案之下才再去跟同輩們商議。
這跟政府官員「聆聽各界人士、各種持份者的聲音」那種態度不一樣。
如此置一己想法於優先,甚至輕視他人聲音的態度會很容易令自己下錯判斷。
羅波安既是一國之君,如此下錯決定就是「一子錯,滿盤皆落索」,
後果相當嚴重,甚至影響歷史發展。

羅波安為何決定不採用上一任朝臣的意見,反而聽從同輩們的建議?
那些年長的大臣曾經見識過所羅門王的管治,按理應該對國事和民情更加熟悉,
所提出的建議都會經過更多考量,就算不是最理想都至少會是合理、得體。
羅波安卻選擇去聽從同輩們的建議,當中反映出他的為人:
1. 在大事上靠一己喜好作決定,不客觀、不全面;
2. 只想其他人認同自己,而不是真心願意聆聽他人意見;
3. 久而久之,只能接納相似背景、同聲同氣的朋黨,在當中尋找共鳴、滿足自己;
4. 未能做到虛己兼聽,也就沒有胸襟接納異己。

放眼現在,就會發現原來這世上有不少人 (包括自己) 都好像羅波安一樣,
以為世界就是圍著自己轉,身邊所存在的人和事都是用來滿足自己。
我們所見到的世界仍然很細小,又或者換句話說:
我們仍然活在自己的世界,察覺不到自己的渺小,也不知道自己很無知。
所以我們不只是會物以類聚,而且還會輕易被同化、選擇性地聆聽,
又常常跌入敵我分明、非黑即白的陷阱當中。
以上種種都是部落主義,即是一個個小圈子的由來。

在這個全球意識形態都向右傾,社群愈來愈碎片化、部落化的年代,
基督徒似乎也深受影響,不能倖免。到底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這現象?
恐怕這將會是我們一生的功課,需要我們不斷留意、不斷反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