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7日 星期一

[引用]《誰是真老闆》

每次獻唱或獻奏後,我們都會很想知道自己表現如何,相信這是每一位聖樂事奉人員自然的反應。一方面我們希望知道辛勤努力練習後的成果,另一方面也想從別人的意見了解我們有那些需要改善的地方,因此我們都會在意別人的批評和意見。有時一句讚賞的說話可以帶給我們數天的喜樂,而一些負面的評語也足以泛起我們心中多少忐忑不安的情緒。


在討論誰是我們真正的服侍對象時,楊腓力﹝Philip Yancey﹞在其書《你何必上教會》中引述了他在印度的一個經歷:


「誰是我真正服侍的對象?如果你不加思索的答案是教會、牧師、或是宣教委員會,那就是危險的信號。事奉是個『呼召』,唯一有效的事奉人員,無論是義務的或是全職的,都是向呼召自己的那位主負責。


我到過印度加爾各答,那是一個充滿貧窮、死亡與人類難題的地方。在那兒,德蘭修女﹝Mother Teresa﹞的『仁愛仁教修女會』﹝the Missionaries of Charity﹞中的修女,事奉對象可能是全球最貧窮、最悲慘的一群人:她們從加爾各答的街道上搬回奄奄一息的人。世人訝異地讚嘆修女們的奉獻,以及她們的事奉,不過這群修女更令我感到讚佩的是:她們的寧靜。如果我面對的是這樣棘手、毫無盼望的難題,很可能會拔腿就跑,或是到處傳真、呼籲社會的捐助、請求更多的資源、猛吞鎮靜劑、尋求對抗自己日漸沉重的沮喪。這批修女卻不然。


這份寧靜,可以溯源到她們開始一天作息之前的活動。清晨四點,在太陽升起前,這些姊妹們早已起床,穿著潔白無瑕的修服,魚貫走入聖堂,一起禱告、唱詩。在她們遇見第一個「病人」之前,已經把自己沉浸在敬拜中、在神的愛裡。


當訪客來到社區之家,『仁愛仁教修女會』的修女會請他們先到聖堂禱告。德蘭修女常常用這樣邀請訪客:『讓我們先和這間屋子的主人打招呼。耶穌在這裡。』


在加爾各答瀕臨死亡的傷患之家,我在修女們的臉上看不出絲毫的驚慌。我看到關切與憐恤,但是沒有焦慮,不會一直掛慮什麼沒做好。修女們在那兒,不是為了應付社會福利機構而填寫一箱箱的表格。她們和神開始一天的生活,也和神一起結束每天的時刻;之間的每時每刻,她們把它當作貢物獻給神。神,惟有神,決定她們的價值,衡量她們的成功。」﹝第156-160頁﹞


「仁愛仁教修女會」的修女們能夠有這種靜心、不計較成敗得失的事奉,是因為她們清楚明白誰才是她們真正服侍的對象。她們有一種全然的信靠,看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都是每天獻上給神的活祭。不計較別人的批評或意見並不表示我們遺世獨立,也不表示我們不思進步。相反的,由於我們確實知道神是我們服侍的對象,我們會變得更積極、更進取、更嚴謹、更盡心,因為我們知道這樣的事奉態度是神所喜悅的。


唯有我們清楚誰是我們的服侍對象,我們才能有正確的事奉心態。唯有我們謹記我們所作的一切是呈獻給神的祭,才顯出事奉的真正意義。願我們從這群修女的身上學習安靜、盡心、不計較和全然獻上的事奉。


「我兒所羅門哪,你當認識耶和華你父的神,誠心樂意地事奉他;因為他鑒察眾人的心,知道一切心思意念。」﹝代上28:9上﹞


陳康《津津樂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