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車時數已經超過了四十小時
一開始不熟習的時候,行窩打老道可以被巴士超前
到了後來就算駛入不熟識的街道都不會膽戰心驚
上大馬路也可以跟得上小巴
不過只要車前車後掛上了學習牌
的士小巴都會肆意搶路,有好些連師傅都覺得不合理
又發現在大馬路上超速原來很常見 (因為無人執法)
在本身限速50的路段,車速都可以達至70
----
很多人都認為路面駕駛考試的所需技巧只為了取悅考官
我甚至認為把這套技巧方法應用至日常駕駛會是弊多於利
(就我所知,可能只有政府車司機能夠嚴守這些規則)
大家看看「新牌仔」的駕駛行為及態度就可見一二
眼見其他運輸業界的司機都不是如此,就足以證明路試與真實路面情況有很大差距
而實際上現在我也已經可以分別做到「路試駕駛模式」及「實際駕駛模式」了
2014年7月31日 星期四
2014年7月28日 星期一
2014年7月25日 星期五
聽道感想
重新再聽了一次周姑娘上月尾的講道
雖然我和其他同輩那日聽了一次後都感到有點疑惑
但現在回想,周姑娘所講的其實都還合理
(當然,我仍想知道她會如何解讀馬丁路德金牧師以及曼德拉總統的事跡
因為根據她的講法,這類影響社會秩序的運動也可以被歸類為「我們要」的自私行為)
----
《傳道書研讀》講座後感:
人非常多,年青人倒也有不少
張sir的講道深入淺出、多用社會中的例子
可能只有如此方法才可以講到「虛空」、「享受的份」這些我們一知半解的、艱深的概念
當我們稍為了解社會的運作,看透世情而感到沮喪的時候
《傳道書》卻勸勉我們要積極地活在當下;
當我們都重視結果,甚至乎為了結果而無所不用其極的時候
《傳道書》卻提醒我們應該要重視過程以及當中的選擇,使我們的生活可以更加好
雖然我和其他同輩那日聽了一次後都感到有點疑惑
但現在回想,周姑娘所講的其實都還合理
(當然,我仍想知道她會如何解讀馬丁路德金牧師以及曼德拉總統的事跡
因為根據她的講法,這類影響社會秩序的運動也可以被歸類為「我們要」的自私行為)
----
《傳道書研讀》講座後感:
人非常多,年青人倒也有不少
張sir的講道深入淺出、多用社會中的例子
可能只有如此方法才可以講到「虛空」、「享受的份」這些我們一知半解的、艱深的概念
當我們稍為了解社會的運作,看透世情而感到沮喪的時候
《傳道書》卻勸勉我們要積極地活在當下;
當我們都重視結果,甚至乎為了結果而無所不用其極的時候
《傳道書》卻提醒我們應該要重視過程以及當中的選擇,使我們的生活可以更加好
2014年7月22日 星期二
講座筆記 - 20140719
環球聖經公會、天道書樓 合辦
合情合理的荒謬 傳道書研讀 (二) 虛空人生的因由
講員:張祥志先生 (香港神學院)
「今晚講出路,但根據《傳道書》劇情其實我應該講唔到下集!?」
上一講遺留的問題:人的死亡使智慧和愚昧沒有分別?生不如死?
(v1:13, 2:24) 勞苦及享受都是上帝賜的 => 這是甚麼樣的上帝?
先講總結:虛空是神賜的
(v3:1-15)「定期、定時」的創造神學
「各從其類」=> 各類都有其限制;人無法控制,只能選擇如何回應
「拋擲、堆聚」:古時的守城戰主要是使用石頭
撕裂 (衣服):傷心的事 => 縫起兩塊布:縫補是為了下一次撕裂,但不知是幾時......
14對「有時」有沒有文學結構?
沒有工整的結構 => 人生就是沒有特定結構,不能預計、掌握
人不能計劃及決定這些處境,只能按其定時作出回應
(v3:9)「有什麼益處呢? 」=> (v3:10)「神給予世人的擔子,是要他們為此煩惱。」
=> 神看「有時、定時」為美好,又賜「永恆」在人的心中
這「永恆」不是「永生」,而是一種永恆的感覺
所以人類由始至終都總有不明白的事
虛空從兩方面構成:
1 定時的限制及不能掌握 (有限的身體)
2 永恆的意識 (完滿的渴望)
=> 有渴望但不能完成,例如:
1 智慧人及愚昧人一樣會死
2 有資財但不能享受
3 人有公義、公道的判斷,對社會的境況不滿
「人既有限,又有永恆無限的意識,
這情感落差的鴻溝就是虛空,並且產生不安穩、不舒暢的感覺」
「但這些是神賜的......」
「被惡人打尖、有太多書睇唔哂、拍拖想天長地久?
我地係想地老天荒,但現實係我地會諗你死先好尐、定係我死先好尐?
最理想的情況係享受完人生先一齊死?」
「有無搞錯?」=> (v3:14)「......是要人在他面前存敬畏的心」
何謂「敬畏神」?就是承認人只是受造物而不是創造主,生命的本質就是受限制的
人最初的惡都是因為人想成為神:
善惡樹、神的兒子與人女結合 (想後代長生不老)、巴別塔 (傳揚人的名)
=> 人有想造上帝的傾向,所以神賜虛空使人產生無奈感,使我們知道我們只是受造物
成功人士不信主,因為未感受到人生命的限制
(倪匡、衛斯理、黃毓民、張堅庭、程翔等等都是感受到這生命的限制才信主)
我們覺得人生好荒謬,但其實神藉虛空使我們回歸到那「合情合理的關係」中
「六七十年代流行『存在主義』,
但結論就只停留在『人生就是無意義的荒謬』,結果好多人自殺;
《傳道書》卻提醒我地人是有所限制的受造物,要敬畏神」
人的本質:尋樂享福有吃有喝,勞碌中自得其樂
「試下塞住右面鼻孔?唔會死,係呼吸辛苦尐......
神知道一個鼻孔都無問題,但體貼人,想人呼吸舒服尐,所以做夠兩個!」
(中場休息)
知道了虛空的存在、因由及意義,那麼人應該如何活下去?
——「大虛空中的小意義」:享受神所賜的份、智慧勝過愚昧
(v2:1) 「都是虛空、捕風」?
結論是虛空,但過程中間有快樂,是「勞碌中所得的份」
「有得揀,當然揀好尐」的價值,例如:智慧勝過愚昧、「柔順」勝過「頂頸」
「睇通透左,但過程中仍然追尋更美好的」=> 有智慧比較好
愚昧鬥愚昧?
(世界盃「先入球就有優勢」、拍拖「唔分開就會一齊」、
麥兜「三人行必有豬兜」、「一谷還有一谷低、一豬還有一豬兜」?)
《傳道書》有何意義?看透世情、有自信有智慧、較少煩惱、活得美好
(v11:1-2) 撒種比喻為投資?
那麼「撒在水面上」就是海外投資?「分為七、八份」就是分散投資?
(v11:3) 人改變不了事實的發展,是避無可避
「咪鬼做啦?」「唔知將來點,所以而家要盡做!」
「做左可能得個桔?」「咁咪見識到虛空,感謝主!」
「如果有收成?」「更加要感謝主!」
=> 活得更有味道、意義
(v9:1-6) 最積極的一段——生有份,死有份
(v9:4) 凡有生命,就有盼望
現在未死 => 活著就有享受的份——「愛、恨、嫉妒」的份
可享受的除了喜樂、愛、陽光之外,還有恨、嫉妒 => 不愉快的事都是可以享受的份
平日:「你死左去邊啊?識死番黎?」
vs 喪禮:「點解你自己走先,剩低我自己一個?」
——失去了可以愛、恨、妒忌的對象
所以有人可以讓我們去愛、憎恨或妒忌已經是一種享受
亦證明了我們正盡情的享受人生、把握享受的份
=>「珍惜今日你好憎的人......」
盡情的愛不只是快樂,而是生命的一切
「死亡大限之下,恩怨情仇、愛恨嫉妒都會昇華成一份淒美」
人一生有幾多可享受的份?人人不同
對比起傷殘的、花廿分鐘才有一句說話溝通的人,我們有太多的份?
不要因為小小的失去或殘疾就認定自己的生命毫無希望
「生存無意義無價值?咁請問幾多錢可以買你對眼、手同腳?
幾多都唔得?咁你仲話生存無價值?」
神賜予我們的東西遠多於我們心中所想所求的 => 享受生活
(v9:7) 「頭上不可缺少Gel油?」
(v11:7-10) 「上帝必審問你」是潑冷水嗎?
虛空的日子多於享受的、人生有享受的份 => 神也可以審問我們「為何不去享受」?
(v5:18-19) 一生所限的年日、財富與資源、可以享用的能力都是神所賜的
=> (v12:1) 當紀念創造主
「總結好積極,沒有趨吉避凶......」
合情合理的荒謬 傳道書研讀 (二) 虛空人生的因由
講員:張祥志先生 (香港神學院)
「今晚講出路,但根據《傳道書》劇情其實我應該講唔到下集!?」
上一講遺留的問題:人的死亡使智慧和愚昧沒有分別?生不如死?
(v1:13, 2:24) 勞苦及享受都是上帝賜的 => 這是甚麼樣的上帝?
先講總結:虛空是神賜的
(v3:1-15)「定期、定時」的創造神學
「各從其類」=> 各類都有其限制;人無法控制,只能選擇如何回應
「拋擲、堆聚」:古時的守城戰主要是使用石頭
撕裂 (衣服):傷心的事 => 縫起兩塊布:縫補是為了下一次撕裂,但不知是幾時......
14對「有時」有沒有文學結構?
沒有工整的結構 => 人生就是沒有特定結構,不能預計、掌握
人不能計劃及決定這些處境,只能按其定時作出回應
(v3:9)「有什麼益處呢? 」=> (v3:10)「神給予世人的擔子,是要他們為此煩惱。」
=> 神看「有時、定時」為美好,又賜「永恆」在人的心中
這「永恆」不是「永生」,而是一種永恆的感覺
所以人類由始至終都總有不明白的事
虛空從兩方面構成:
1 定時的限制及不能掌握 (有限的身體)
2 永恆的意識 (完滿的渴望)
=> 有渴望但不能完成,例如:
1 智慧人及愚昧人一樣會死
2 有資財但不能享受
3 人有公義、公道的判斷,對社會的境況不滿
「人既有限,又有永恆無限的意識,
這情感落差的鴻溝就是虛空,並且產生不安穩、不舒暢的感覺」
「但這些是神賜的......」
「被惡人打尖、有太多書睇唔哂、拍拖想天長地久?
我地係想地老天荒,但現實係我地會諗你死先好尐、定係我死先好尐?
最理想的情況係享受完人生先一齊死?」
「有無搞錯?」=> (v3:14)「......是要人在他面前存敬畏的心」
何謂「敬畏神」?就是承認人只是受造物而不是創造主,生命的本質就是受限制的
人最初的惡都是因為人想成為神:
善惡樹、神的兒子與人女結合 (想後代長生不老)、巴別塔 (傳揚人的名)
=> 人有想造上帝的傾向,所以神賜虛空使人產生無奈感,使我們知道我們只是受造物
成功人士不信主,因為未感受到人生命的限制
(倪匡、衛斯理、黃毓民、張堅庭、程翔等等都是感受到這生命的限制才信主)
我們覺得人生好荒謬,但其實神藉虛空使我們回歸到那「合情合理的關係」中
「六七十年代流行『存在主義』,
但結論就只停留在『人生就是無意義的荒謬』,結果好多人自殺;
《傳道書》卻提醒我地人是有所限制的受造物,要敬畏神」
人的本質:尋樂享福有吃有喝,勞碌中自得其樂
「試下塞住右面鼻孔?唔會死,係呼吸辛苦尐......
神知道一個鼻孔都無問題,但體貼人,想人呼吸舒服尐,所以做夠兩個!」
(中場休息)
知道了虛空的存在、因由及意義,那麼人應該如何活下去?
——「大虛空中的小意義」:享受神所賜的份、智慧勝過愚昧
(v2:1) 「都是虛空、捕風」?
結論是虛空,但過程中間有快樂,是「勞碌中所得的份」
「有得揀,當然揀好尐」的價值,例如:智慧勝過愚昧、「柔順」勝過「頂頸」
「睇通透左,但過程中仍然追尋更美好的」=> 有智慧比較好
愚昧鬥愚昧?
(世界盃「先入球就有優勢」、拍拖「唔分開就會一齊」、
麥兜「三人行必有豬兜」、「一谷還有一谷低、一豬還有一豬兜」?)
《傳道書》有何意義?看透世情、有自信有智慧、較少煩惱、活得美好
(v11:1-2) 撒種比喻為投資?
那麼「撒在水面上」就是海外投資?「分為七、八份」就是分散投資?
(v11:3) 人改變不了事實的發展,是避無可避
「咪鬼做啦?」「唔知將來點,所以而家要盡做!」
「做左可能得個桔?」「咁咪見識到虛空,感謝主!」
「如果有收成?」「更加要感謝主!」
=> 活得更有味道、意義
(v9:1-6) 最積極的一段——生有份,死有份
(v9:4) 凡有生命,就有盼望
現在未死 => 活著就有享受的份——「愛、恨、嫉妒」的份
可享受的除了喜樂、愛、陽光之外,還有恨、嫉妒 => 不愉快的事都是可以享受的份
平日:「你死左去邊啊?識死番黎?」
vs 喪禮:「點解你自己走先,剩低我自己一個?」
——失去了可以愛、恨、妒忌的對象
所以有人可以讓我們去愛、憎恨或妒忌已經是一種享受
亦證明了我們正盡情的享受人生、把握享受的份
=>「珍惜今日你好憎的人......」
盡情的愛不只是快樂,而是生命的一切
「死亡大限之下,恩怨情仇、愛恨嫉妒都會昇華成一份淒美」
人一生有幾多可享受的份?人人不同
對比起傷殘的、花廿分鐘才有一句說話溝通的人,我們有太多的份?
不要因為小小的失去或殘疾就認定自己的生命毫無希望
「生存無意義無價值?咁請問幾多錢可以買你對眼、手同腳?
幾多都唔得?咁你仲話生存無價值?」
神賜予我們的東西遠多於我們心中所想所求的 => 享受生活
(v9:7) 「頭上不可缺少Gel油?」
(v11:7-10) 「上帝必審問你」是潑冷水嗎?
虛空的日子多於享受的、人生有享受的份 => 神也可以審問我們「為何不去享受」?
(v5:18-19) 一生所限的年日、財富與資源、可以享用的能力都是神所賜的
=> (v12:1) 當紀念創造主
「總結好積極,沒有趨吉避凶......」
Labels:
信仰講座 / 課堂筆記
2014年7月19日 星期六
講座筆記 - 20140718
環球聖經公會、天道書樓 合辦
合情合理的荒謬 傳道書研讀 (一) 虛空人生漫遊
講員:張祥志先生 (香港神學院)
「合情合理的荒謬?標題本身好似都已經好荒謬
......大家即管聽下,睇下你們會唔會同意」
《傳道書》:講「虛空」的聖經經卷,講的都是荒謬之事
「世上有好多荒謬野:馬航17號班機空難、南韓一架去救人的直昇機卻失事墜毀......」
亦講好多不應該存在的事 (例如不義、欺壓)
神滿有慈愛、公義、大能?所見與所知的相反?
信仰與現實有落差,不知如何回應?《傳道書》回答了這問題
(講員提及自己及太太被打劫的經歷,內容從略)
「為何服侍主都會有這些經歷?」
先講總結:內容好虛空,但最後的態度是非常積極的
「不過聽晚先講積極,今晚只講虛空,請忍耐一晚唔好自殺住......」
傳統觀念:作者 = 所羅門王
但後來有人認為是「托古」(借所羅門王之名寫作)
理據是文中無直接講明,同時又有好多後期的希伯來文,甚至是波斯文
(v1:2)「虛空」是特指某些事,並非歌詞中的「絕對空虛」
(v1:3-11) 設定討論範圍:日光之下的人——神不在此範圍之內;
只講生前的世界,不講死後的世界
循環封閉,無突破的世界
永恆:世上有一些東西是屹立不動,好像是轉變中,實則不然
黃霑的《輪流轉》:「當一切循環 當一切輪流 此中有沒有改變」
世界盃每四年一次,爭勝的還不是那幾隊?
港姐又到?「我唔想再睇啦!」
數十年來無數次翻拍《神鵰俠侶》,「咪又係成為左過去?」
=>「咁多代來來去去,感受其實都係一樣」
「無四十歲唔明《傳道書》?恐怕我地幾時都唔會明!」
事物從來沒有變過,結果再沒有可以滿足自己的東西
(v1:13) 神的第一次出現
狂妄地嘗試考察,卻發現勞苦的擔是神賜給人
被彎曲的不能變直,「唔係講緊同性戀!」,無論如何考察都不改變
知識帶來痛苦;嘗試尋找生命的突破,但愈用智慧尋找就愈痛苦,愈是捕風、虛空
之後就試試享樂、享受
(v2:3, 2:9)「內心仍由智慧引導」=> 不是放縱情慾
結果:都是虛空、捕風
品味、豪華、先進、新奇?最初震撼興奮,後來麻木甚至厭倦 => 世故的態度、不滿足
「虛空人生漫遊由此展開......」
(v2:12-17) 智慧勝過愚昧,但 (死亡的) 命運會是一樣 => 為何追求智慧?
爭取民主、佔中?贊成與反對的人一百年後都一樣不存在
SARS——救人與被救的,還是一樣會走到生命的盡頭
「咁講法,我咁辛苦講《傳道書》有乜意義?」
(v2:18-22) 自己儲存甚麼財富?
「放尐好書出黎等人執,跟住o個日,尐書仲o係度;再跟住o個日都仲o係度;
再過多幾日望下,尐書都仲o係度,但係裝書o既紙箱唔見左......」
其他人的反應?「我拒絕思考呢個問題......」
但其實所有人都要思考「後人會懂得欣賞,還是會視為垃圾?」
(中場休息......)
「時間關係,唔會全部講哂,何況我地根本承受唔到」
(v4:1-3) 受欺壓?歌神1976年作的《半斤八兩》已經有提及:
「出左半斤力 想話手羅番足八兩 家陣惡搵食 邊有半斤八兩咁理想」
「最手羅命係最後一句:吹漲......」
下次掃墓向先人講「你就好啦唔使捱」?未曾出世的反而是最好?
(v5:8-12) 聖經講明欺壓是確實存在的
「公正和公義被奪」,歷來都有,不需驚訝?皆因層層的欺壓!
「上大陸手羅番親人條屍,拿60個紅封包上去,最後只剩4個;
驗屍官收幾多?五千?萬二?『你都係返去再諗下,諗清楚先好黎!』
屍體全都放下烈日下曝曬,在場職員個個都要俾,否則繼續曬......」
「財富多、更高享受、更多消耗、要再賺更多」=> 不滿足的心態
(v6:7)「口腹」原文只有「口」:上顎頂天、下顎及地的怪獸,永遠都不滿足
「以前的樓盤名都只係苑、閣、軒;後來要城、天下、半島;
再之後有個天比高、大陸都有一個雲之端——幾高啊?四樓咋!
鑽石山的星河名居——脫離左地球範圍!
有天比高,之後係咪要叫無比高?
再之後係咪要叫宇宙無限?宇宙無限有幾大?395尺囉!」
不能享受資財的原因:
1 失去財富的災難 (金融風暴、金融海嘯、SARS),資財可以一夜失去
2 自己的不存在
《明報特刊》詳列各驟然逝去的明星:
李小龍及其兒子李國藩 (「一日未完人生路 一日錯信路漫長」)
傅聲 (想想其妻子甄妮唱著《再度孤獨》是何等心情?)
翁美玲 (廿五歲時自殺,結果促成藝人之家的成立)
陳百強、黃家駒
鄧麗君 (《Goodbye My Love》?)
羅文 (花幾多錢都不能治癒)
張國榮 (有三億身家,文華東方廿四樓「有幾多人可以去到?」)
梅艷芳 (看著其胞姊離世,卻想不到幾年後自己亦身患此病不治)
=> 如何還有明天?有沒有明天根本還不到我們掌握!
(v4:13-16) 固執古板的人被取代、新上任的卻又被人推翻
=> 有厭倦感的人生 (例如香港特首?)
古語有云「英雄見慣亦凡人」=>「美女見慣亦豬扒」?
「所以幾年後你地唔鐘意我係好正常架......」
(v3:16) 「神唔係好公義咩?點解會有欺壓同不義?」
——「聖經一早講左你知,《傳道書》話呢個世界係咁運作,呢尐係虛空......」
(v9:11-12) 人成功要有時機、際遇
人不能掌握天時、地利,只能勉強掌握人和 =>「強隊都唔一定出線!」
多勞多得?「的士司機排成個鐘頭隊只載客到對面街收廿二蚊?」
有心服侍主結果徒勞無功?「因為今日無打風大家先可以聽到我講《傳道書》咋......」
初步出路:(v2:24-26)
人生好虛空 =>「人莫強如吃喝」,把握時間享受人生
「基督教叫人飲飲食食?有無搞錯?」——「享受人生」是聖經最基本的教導!
「人活著原是要歌頌讚揚?錯!人活著原是要享受:
《創世紀》講左人類只要不越界,勞碌中係可以享受」
「有無搞錯?勞碌擔子出自神,享受又出自神?神又係你......」=> 這是甚麼樣的上帝?
「要記住:真正出路其實係好積極......」(且看下回分解)
合情合理的荒謬 傳道書研讀 (一) 虛空人生漫遊
講員:張祥志先生 (香港神學院)
「合情合理的荒謬?標題本身好似都已經好荒謬
......大家即管聽下,睇下你們會唔會同意」
《傳道書》:講「虛空」的聖經經卷,講的都是荒謬之事
「世上有好多荒謬野:馬航17號班機空難、南韓一架去救人的直昇機卻失事墜毀......」
亦講好多不應該存在的事 (例如不義、欺壓)
神滿有慈愛、公義、大能?所見與所知的相反?
信仰與現實有落差,不知如何回應?《傳道書》回答了這問題
(講員提及自己及太太被打劫的經歷,內容從略)
「為何服侍主都會有這些經歷?」
先講總結:內容好虛空,但最後的態度是非常積極的
「不過聽晚先講積極,今晚只講虛空,請忍耐一晚唔好自殺住......」
傳統觀念:作者 = 所羅門王
但後來有人認為是「托古」(借所羅門王之名寫作)
理據是文中無直接講明,同時又有好多後期的希伯來文,甚至是波斯文
(v1:2)「虛空」是特指某些事,並非歌詞中的「絕對空虛」
(v1:3-11) 設定討論範圍:日光之下的人——神不在此範圍之內;
只講生前的世界,不講死後的世界
循環封閉,無突破的世界
永恆:世上有一些東西是屹立不動,好像是轉變中,實則不然
黃霑的《輪流轉》:「當一切循環 當一切輪流 此中有沒有改變」
世界盃每四年一次,爭勝的還不是那幾隊?
港姐又到?「我唔想再睇啦!」
數十年來無數次翻拍《神鵰俠侶》,「咪又係成為左過去?」
=>「咁多代來來去去,感受其實都係一樣」
「無四十歲唔明《傳道書》?恐怕我地幾時都唔會明!」
事物從來沒有變過,結果再沒有可以滿足自己的東西
(v1:13) 神的第一次出現
狂妄地嘗試考察,卻發現勞苦的擔是神賜給人
被彎曲的不能變直,「唔係講緊同性戀!」,無論如何考察都不改變
知識帶來痛苦;嘗試尋找生命的突破,但愈用智慧尋找就愈痛苦,愈是捕風、虛空
之後就試試享樂、享受
(v2:3, 2:9)「內心仍由智慧引導」=> 不是放縱情慾
結果:都是虛空、捕風
品味、豪華、先進、新奇?最初震撼興奮,後來麻木甚至厭倦 => 世故的態度、不滿足
「虛空人生漫遊由此展開......」
(v2:12-17) 智慧勝過愚昧,但 (死亡的) 命運會是一樣 => 為何追求智慧?
爭取民主、佔中?贊成與反對的人一百年後都一樣不存在
SARS——救人與被救的,還是一樣會走到生命的盡頭
「咁講法,我咁辛苦講《傳道書》有乜意義?」
(v2:18-22) 自己儲存甚麼財富?
「放尐好書出黎等人執,跟住o個日,尐書仲o係度;再跟住o個日都仲o係度;
再過多幾日望下,尐書都仲o係度,但係裝書o既紙箱唔見左......」
其他人的反應?「我拒絕思考呢個問題......」
但其實所有人都要思考「後人會懂得欣賞,還是會視為垃圾?」
(中場休息......)
「時間關係,唔會全部講哂,何況我地根本承受唔到」
(v4:1-3) 受欺壓?歌神1976年作的《半斤八兩》已經有提及:
「出左半斤力 想話手羅番足八兩 家陣惡搵食 邊有半斤八兩咁理想」
「最手羅命係最後一句:吹漲......」
下次掃墓向先人講「你就好啦唔使捱」?未曾出世的反而是最好?
(v5:8-12) 聖經講明欺壓是確實存在的
「公正和公義被奪」,歷來都有,不需驚訝?皆因層層的欺壓!
「上大陸手羅番親人條屍,拿60個紅封包上去,最後只剩4個;
驗屍官收幾多?五千?萬二?『你都係返去再諗下,諗清楚先好黎!』
屍體全都放下烈日下曝曬,在場職員個個都要俾,否則繼續曬......」
「財富多、更高享受、更多消耗、要再賺更多」=> 不滿足的心態
(v6:7)「口腹」原文只有「口」:上顎頂天、下顎及地的怪獸,永遠都不滿足
「以前的樓盤名都只係苑、閣、軒;後來要城、天下、半島;
再之後有個天比高、大陸都有一個雲之端——幾高啊?四樓咋!
鑽石山的星河名居——脫離左地球範圍!
有天比高,之後係咪要叫無比高?
再之後係咪要叫宇宙無限?宇宙無限有幾大?395尺囉!」
不能享受資財的原因:
1 失去財富的災難 (金融風暴、金融海嘯、SARS),資財可以一夜失去
2 自己的不存在
《明報特刊》詳列各驟然逝去的明星:
李小龍及其兒子李國藩 (「一日未完人生路 一日錯信路漫長」)
傅聲 (想想其妻子甄妮唱著《再度孤獨》是何等心情?)
翁美玲 (廿五歲時自殺,結果促成藝人之家的成立)
陳百強、黃家駒
鄧麗君 (《Goodbye My Love》?)
羅文 (花幾多錢都不能治癒)
張國榮 (有三億身家,文華東方廿四樓「有幾多人可以去到?」)
梅艷芳 (看著其胞姊離世,卻想不到幾年後自己亦身患此病不治)
=> 如何還有明天?有沒有明天根本還不到我們掌握!
(v4:13-16) 固執古板的人被取代、新上任的卻又被人推翻
=> 有厭倦感的人生 (例如香港特首?)
古語有云「英雄見慣亦凡人」=>「美女見慣亦豬扒」?
「所以幾年後你地唔鐘意我係好正常架......」
(v3:16) 「神唔係好公義咩?點解會有欺壓同不義?」
——「聖經一早講左你知,《傳道書》話呢個世界係咁運作,呢尐係虛空......」
(v9:11-12) 人成功要有時機、際遇
人不能掌握天時、地利,只能勉強掌握人和 =>「強隊都唔一定出線!」
多勞多得?「的士司機排成個鐘頭隊只載客到對面街收廿二蚊?」
有心服侍主結果徒勞無功?「因為今日無打風大家先可以聽到我講《傳道書》咋......」
初步出路:(v2:24-26)
人生好虛空 =>「人莫強如吃喝」,把握時間享受人生
「基督教叫人飲飲食食?有無搞錯?」——「享受人生」是聖經最基本的教導!
「人活著原是要歌頌讚揚?錯!人活著原是要享受:
《創世紀》講左人類只要不越界,勞碌中係可以享受」
「有無搞錯?勞碌擔子出自神,享受又出自神?神又係你......」=> 這是甚麼樣的上帝?
「要記住:真正出路其實係好積極......」(且看下回分解)
Labels:
信仰講座 / 課堂筆記
2014年7月16日 星期三
哥登堡會談
這一個哥登堡的約定終於兌現了
可惜原來不外如是,有點失望
意料之內的是會談能夠認真地不著邊際
意料之外的是改變了想法、觀感等等
另外也較少談論私人的事
就算時間永遠是有限的
但影響將可以是無限的
可惜原來不外如是,有點失望
意料之內的是會談能夠認真地不著邊際
意料之外的是改變了想法、觀感等等
另外也較少談論私人的事
就算時間永遠是有限的
但影響將可以是無限的
2014年7月13日 星期日
Hymnology 9
最近老師每逢週日都需要到不同教會伴奏風琴
使他在大部分週日都忙個不停,並且跟平日一樣需要舟車勞頓
在之前已經講過,彈風琴的司琴實在是少之又少
所以琴手在傳統教會 (每次崇拜都會使用詩歌集的教會) 的負擔都十分重
----
重新聽了近幾個月自己伴奏司琴的錄音
為的是檢討自己的事奉、留意當中有沒有問題
雖然每次下午堂的練習時,我總會說「臨場會比較收歛一點」
但是從錄音聽得出自己還未充分發揮出 "Less is more" 這精髓
另外因為伴奏的關係,總是覺得自己配合得很辛苦
為了配合伴唱者,總是令自己「打醒十二分精神」,但亦因此不能投入感情
如此看來,敬拜司琴注定是要承受高壓力的......
另一方面,了解到自己跟著樂譜彈奏的能力似乎有所進步
只是看著這些詩歌的伴奏歌譜時
我難免會對這些編曲感到抱怨:
力有不逮的司琴難免會灰心
但就算是應付得到,司琴應該都會對編曲者的意圖有疑問吧?
使他在大部分週日都忙個不停,並且跟平日一樣需要舟車勞頓
在之前已經講過,彈風琴的司琴實在是少之又少
所以琴手在傳統教會 (每次崇拜都會使用詩歌集的教會) 的負擔都十分重
----
重新聽了近幾個月自己伴奏司琴的錄音
為的是檢討自己的事奉、留意當中有沒有問題
雖然每次下午堂的練習時,我總會說「臨場會比較收歛一點」
但是從錄音聽得出自己還未充分發揮出 "Less is more" 這精髓
另外因為伴奏的關係,總是覺得自己配合得很辛苦
為了配合伴唱者,總是令自己「打醒十二分精神」,但亦因此不能投入感情
如此看來,敬拜司琴注定是要承受高壓力的......
另一方面,了解到自己跟著樂譜彈奏的能力似乎有所進步
只是看著這些詩歌的伴奏歌譜時
我難免會對這些編曲感到抱怨:
力有不逮的司琴難免會灰心
但就算是應付得到,司琴應該都會對編曲者的意圖有疑問吧?
2014年7月10日 星期四
2014年7月7日 星期一
[引用]《誰是真老闆》
每次獻唱或獻奏後,我們都會很想知道自己表現如何,相信這是每一位聖樂事奉人員自然的反應。一方面我們希望知道辛勤努力練習後的成果,另一方面也想從別人的意見了解我們有那些需要改善的地方,因此我們都會在意別人的批評和意見。有時一句讚賞的說話可以帶給我們數天的喜樂,而一些負面的評語也足以泛起我們心中多少忐忑不安的情緒。
在討論誰是我們真正的服侍對象時,楊腓力﹝Philip Yancey﹞在其書《你何必上教會》中引述了他在印度的一個經歷:
「誰是我真正服侍的對象?如果你不加思索的答案是教會、牧師、或是宣教委員會,那就是危險的信號。事奉是個『呼召』,唯一有效的事奉人員,無論是義務的或是全職的,都是向呼召自己的那位主負責。
我到過印度加爾各答,那是一個充滿貧窮、死亡與人類難題的地方。在那兒,德蘭修女﹝Mother Teresa﹞的『仁愛仁教修女會』﹝the Missionaries of Charity﹞中的修女,事奉對象可能是全球最貧窮、最悲慘的一群人:她們從加爾各答的街道上搬回奄奄一息的人。世人訝異地讚嘆修女們的奉獻,以及她們的事奉,不過這群修女更令我感到讚佩的是:她們的寧靜。如果我面對的是這樣棘手、毫無盼望的難題,很可能會拔腿就跑,或是到處傳真、呼籲社會的捐助、請求更多的資源、猛吞鎮靜劑、尋求對抗自己日漸沉重的沮喪。這批修女卻不然。
這份寧靜,可以溯源到她們開始一天作息之前的活動。清晨四點,在太陽升起前,這些姊妹們早已起床,穿著潔白無瑕的修服,魚貫走入聖堂,一起禱告、唱詩。在她們遇見第一個「病人」之前,已經把自己沉浸在敬拜中、在神的愛裡。
當訪客來到社區之家,『仁愛仁教修女會』的修女會請他們先到聖堂禱告。德蘭修女常常用這樣邀請訪客:『讓我們先和這間屋子的主人打招呼。耶穌在這裡。』
在加爾各答瀕臨死亡的傷患之家,我在修女們的臉上看不出絲毫的驚慌。我看到關切與憐恤,但是沒有焦慮,不會一直掛慮什麼沒做好。修女們在那兒,不是為了應付社會福利機構而填寫一箱箱的表格。她們和神開始一天的生活,也和神一起結束每天的時刻;之間的每時每刻,她們把它當作貢物獻給神。神,惟有神,決定她們的價值,衡量她們的成功。」﹝第156-160頁﹞
「仁愛仁教修女會」的修女們能夠有這種靜心、不計較成敗得失的事奉,是因為她們清楚明白誰才是她們真正服侍的對象。她們有一種全然的信靠,看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都是每天獻上給神的活祭。不計較別人的批評或意見並不表示我們遺世獨立,也不表示我們不思進步。相反的,由於我們確實知道神是我們服侍的對象,我們會變得更積極、更進取、更嚴謹、更盡心,因為我們知道這樣的事奉態度是神所喜悅的。
唯有我們清楚誰是我們的服侍對象,我們才能有正確的事奉心態。唯有我們謹記我們所作的一切是呈獻給神的祭,才顯出事奉的真正意義。願我們從這群修女的身上學習安靜、盡心、不計較和全然獻上的事奉。
「我兒所羅門哪,你當認識耶和華你父的神,誠心樂意地事奉他;因為他鑒察眾人的心,知道一切心思意念。」﹝代上28:9上﹞
在討論誰是我們真正的服侍對象時,楊腓力﹝Philip Yancey﹞在其書《你何必上教會》中引述了他在印度的一個經歷:
「誰是我真正服侍的對象?如果你不加思索的答案是教會、牧師、或是宣教委員會,那就是危險的信號。事奉是個『呼召』,唯一有效的事奉人員,無論是義務的或是全職的,都是向呼召自己的那位主負責。
我到過印度加爾各答,那是一個充滿貧窮、死亡與人類難題的地方。在那兒,德蘭修女﹝Mother Teresa﹞的『仁愛仁教修女會』﹝the Missionaries of Charity﹞中的修女,事奉對象可能是全球最貧窮、最悲慘的一群人:她們從加爾各答的街道上搬回奄奄一息的人。世人訝異地讚嘆修女們的奉獻,以及她們的事奉,不過這群修女更令我感到讚佩的是:她們的寧靜。如果我面對的是這樣棘手、毫無盼望的難題,很可能會拔腿就跑,或是到處傳真、呼籲社會的捐助、請求更多的資源、猛吞鎮靜劑、尋求對抗自己日漸沉重的沮喪。這批修女卻不然。
這份寧靜,可以溯源到她們開始一天作息之前的活動。清晨四點,在太陽升起前,這些姊妹們早已起床,穿著潔白無瑕的修服,魚貫走入聖堂,一起禱告、唱詩。在她們遇見第一個「病人」之前,已經把自己沉浸在敬拜中、在神的愛裡。
當訪客來到社區之家,『仁愛仁教修女會』的修女會請他們先到聖堂禱告。德蘭修女常常用這樣邀請訪客:『讓我們先和這間屋子的主人打招呼。耶穌在這裡。』
在加爾各答瀕臨死亡的傷患之家,我在修女們的臉上看不出絲毫的驚慌。我看到關切與憐恤,但是沒有焦慮,不會一直掛慮什麼沒做好。修女們在那兒,不是為了應付社會福利機構而填寫一箱箱的表格。她們和神開始一天的生活,也和神一起結束每天的時刻;之間的每時每刻,她們把它當作貢物獻給神。神,惟有神,決定她們的價值,衡量她們的成功。」﹝第156-160頁﹞
「仁愛仁教修女會」的修女們能夠有這種靜心、不計較成敗得失的事奉,是因為她們清楚明白誰才是她們真正服侍的對象。她們有一種全然的信靠,看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都是每天獻上給神的活祭。不計較別人的批評或意見並不表示我們遺世獨立,也不表示我們不思進步。相反的,由於我們確實知道神是我們服侍的對象,我們會變得更積極、更進取、更嚴謹、更盡心,因為我們知道這樣的事奉態度是神所喜悅的。
唯有我們清楚誰是我們的服侍對象,我們才能有正確的事奉心態。唯有我們謹記我們所作的一切是呈獻給神的祭,才顯出事奉的真正意義。願我們從這群修女的身上學習安靜、盡心、不計較和全然獻上的事奉。
「我兒所羅門哪,你當認識耶和華你父的神,誠心樂意地事奉他;因為他鑒察眾人的心,知道一切心思意念。」﹝代上28:9上﹞
陳康《津津樂道》
Labels:
引用,
靈命成長,
Christianity
2014年7月4日 星期五
信仰 vs 拍拖 (4):信了主?算不得是甚麼!
弟兄和姊妹一開始情投意合,為何後來又不咬弦?
最有可能的原因是視太多東西為理所當然,但結果跟自己預期的相差甚遠
視這段關係為理所當然,以為雙方既然都承認了這段關係就沒有用心維繫
視自己的價值觀及思維方式為理所當然,沒有想像到對方可能完全不能理解及接受
但甚少人察覺到就算對方是信了主,我們仍然不能因此有過份期望:
信了主的弟兄一樣可以沈迷電玩、動漫、模型,行為幼稚,不思進取
信了主的姊妹一樣可以有公主病,講花邊新聞,思想簡單
同工一樣可以對社會時事不聞不問,信仰觀不全面
屬靈N代一樣可以對信仰不熱衷,沒有基督徒的樣式
信徒拍拖不是有神祝福引領的嗎?
神確實是有引領,但不代表神必定會為我們保守感情關係
結果就是自己未完全認識對方之下就受到其表面的美好印象吸引
等到開始拍拖後才知道原來自己的眼光受到遮蓋,也對雙方造成傷害
以為對象是信徒就可以減少這些風浪?以為信徒都一定有好的品格?
我們想得太理所當然了
最有可能的原因是視太多東西為理所當然,但結果跟自己預期的相差甚遠
視這段關係為理所當然,以為雙方既然都承認了這段關係就沒有用心維繫
視自己的價值觀及思維方式為理所當然,沒有想像到對方可能完全不能理解及接受
但甚少人察覺到就算對方是信了主,我們仍然不能因此有過份期望:
信了主的弟兄一樣可以沈迷電玩、動漫、模型,行為幼稚,不思進取
信了主的姊妹一樣可以有公主病,講花邊新聞,思想簡單
同工一樣可以對社會時事不聞不問,信仰觀不全面
屬靈N代一樣可以對信仰不熱衷,沒有基督徒的樣式
信徒拍拖不是有神祝福引領的嗎?
神確實是有引領,但不代表神必定會為我們保守感情關係
結果就是自己未完全認識對方之下就受到其表面的美好印象吸引
等到開始拍拖後才知道原來自己的眼光受到遮蓋,也對雙方造成傷害
以為對象是信徒就可以減少這些風浪?以為信徒都一定有好的品格?
我們想得太理所當然了
2014年7月1日 星期二
選擇性社關,源於偏行己路的信仰
寫作背景
因為見到主內弟兄姊妹為了518遊行以及對政治的態度引致紛爭,我花了一點時間在面書分享了我的見解。在這段時間中我留意到很多我不曾認識的基督教事件及詞彙,因此又再花多一點時間上網搜尋,現在把所得的資料與大家分享。
A. 面對今時今日的香港,基督徒應該如何回應?
之前小弟討論518遊行時所引用的《80、90後基督徒的社關及價值觀調查報告2011》中有提及1974年的《洛桑信約》以及1978年的《芝加哥聖經無誤宣言》。無獨有偶的是每逢領袖講到基督教的社關歷史時都似乎會提及這些歷史事件,因此小弟感到好奇,嘗試了解這兩件事背後對基督教界的意義及影響。
(參考《基督徒的自由:愛世界?愛自己?》、
《大溫教牧研討會-「讓社關成為教會發展動力」
余達心牧師從《洛桑信約》說起,再思教會社關前路》、
《蔡元雲醫生分析洛桑議題:整全福音、整全教會與整全世界》、
《「佔中」2013年教內外熱題 回顧福音派社關史》)
B.《洛桑信約》(Lausanne Covenant)
第一屆世界福音宣教大會於1974年在瑞士洛桑舉行,此次會議發佈了由John Stott牧師所率領的起草委員會所定稿的《洛桑信約》(或稱「洛桑公約」)。《洛桑信約》自此成為了近代福音教派最具影響力的文件,後來亦有牧者認為1974年是「福音派教會最重要的年份之一」。
(參考《洛桑信約》英文維基網頁、洛桑世界宣教大會 中文維基網頁)
《洛桑信約》一直具有影響力的其中一個原因在於其第五段「基督徒的社會責任」。認信中的其中一句「社會政治關懷是我們基督徒的責任」很明確地表達了「基督教信仰有社會層面」的立場,並且使全球的教會 (特別是強調佈道事工的福音派) 反思其對社會的影響。難怪事隔多年,每逢基督教界討論「信仰社會層面」、「福音派社關史」等議題時,《洛桑信約》依然經常被提及或引用。
(參考《洛桑信約》中文全版、《洛桑的故事》)
C.《芝加哥聖經無誤宣言》 (The Chicago Statement on Biblical Inerrancy)
《芝加哥聖經無誤宣言》是福音派領袖於1978年在芝加哥開了三天會議而制訂的,當中包括了5項宣言以及19項條款,每條條款都由一項「認定」以及一項「否定」組成。這宣言旨在針對自由主義神學派「不再承認《聖經》有絕對權威」的主張,捍衛《聖經》並且認為《聖經》「完全是從神默示而來、完全無謬誤、有絕對的權威」。
(參考《芝加哥聖經無誤宣言》英文維基網頁、《芝加哥聖經無誤宣言》英文版及中文版)
不幸的是,這項宣言引起了福音派教會之間的爭論。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在於Inerrancy一字可以解作「字句無誤」,認為改用「絕對可靠」的Infallible比較恰當。除此之外不同條款中的內容亦受到質疑。結果各福音派教會都對這項宣言各有己見,可以說是「福音派的分裂」。
(參考《關於聖經無誤的芝加哥宣言》)
余達心牧師認為《芝加哥聖經無誤宣言》「令本來在洛桑建立的方向停滯不前」。這一點小弟花了很多功夫搜尋資料及嘗試引證,卻是徒勞無功。但是當小弟開始搜尋福音派的「個人得救論」和「聖俗二分」時,似乎又能把我引導至原本那問題的答案。
D. 福音派教會主張「個人得救」,結果演變成自我中心
小弟未能搜尋到福音派「個人得救論」主張的闡述,唯一可以找到的說法是來自古斌的面書《回憶基要派精神:五個核心價值在今天》,古斌認為「今天說的福音派精神其實許多都是「基要派精神」,又認為「個人得救」是為了提醒信徒不要只是「受洗入教」;言下之意就是不要只追求「受洗加入教會、有會籍」這些表面功夫而忽略了內心的恆常反省。古斌也認為這個人得救論「演變成今天對社會的冷漠,卻又沉醉在一個又一個的個人宗教消費裡」。碰巧陳到在他早期的博客文章中對此有更詳細的描述。
小弟也認同以上兩位作者的立場,在此再稍稍提出自己的見解:
如果教會十分著重個人的信仰層面時,教會所著緊的就會有兩點:未信者的個人靈魂得救,以及信徒的個人靈命。於是我們口中所說的「宣教」不外乎都是「佈道、決志」:以個人為對象的傳福音,以及著重個人層面的決志信主。又因為不同宗派的教義有出入,所以現時基督徒傳福音都會是「漁翁撒網式」——就算對象已經信主,還是要向他們清楚講一次福音的內容及得救的信息,確保他們知道自己得救。
E.「聖俗二分」的錯誤思維
因為聖經一直強調信徒要「分別為聖」,所以長久以來都有學者認為「聖」、「俗」之間是絕對對立的,又認為信徒應該追求聖潔、「遠離世俗」。後來這一代的基督教領袖都普遍批評這種學說,認為此主張分裂了基督徒的倫理生活、使他們走向福音但不能面對社會。不過,教會和信徒仍然是很容易受到「聖俗二分」的思維所限制。
(參考《聖俗二分的時空架構》、《聖俗二分與虛偽》、
[解毒]《基督徒對社會關懷及政治參與的態度》)
當「個人得救論」再加上教會「聖俗二分」的教導之下,不同信徒就各自有其「屬靈」和「屬世」的定義:有些人認為社關、社運、政治是「屬世的事」,與自己無關而漠不關心;有些人又認為不完全是「屬世」但在強調「個人得救」的信仰層面之下似乎比較次要。可見「個人得救論」除了令這信仰變得愈來愈自我中心之外,《洛桑信約》中「社會政治關懷是我們基督徒的責任」這個認信也從此變成虛空。
F.「消費主義」
結果來到資訊科技發達、物質主義盛行的這一代,整個基督教都被消費主義扭曲,一如陳到所言:教會鼓勵你做「屬靈」的事,本質和推銷無異。只不過,貨幣換了是「時間」。結果,在精心的分工下,不同的事工淪為不同的「商品」,信徒在教會這個屬靈雜貨攤選自己的心頭好。若教會不能供應所需,則去一些「屬靈百佳super store」,找自己要的心靈product。
其實如果各位有細心觀察的話,消費主義的蹤跡已經是隨處可見:
1. 信徒變成消費者,開始為自己「揀教會」,教牧同工的牧養也淪為一種商品服務
2. 敬拜變得愈來愈娛樂化,著重音樂氣氛、個人情感等元素
3. (引伸問題) 音樂事工亦未能脫離這陷阱,所寫的詩歌也充滿自我主義及其他神學問題
4. 傳福音要靠「洗樓」等等的傳銷技巧,又要構思各種新鮮的佈道工具「與時並進」
5. 信徒需要依賴大型佈道活動使未信主的朋友重新認識福音
6. 大型活動例如培靈會、敬拜讚美會特別受歡迎
7. 會眾開始追求講道、見證分享的新鮮感 (使自己「持續得到聖靈澆灌」)
8. 開始出現符合大眾口味、很願意貼近社會文化的教會 (例如「巨型教會」)
雖然不同基督教學者及同工都有撰文提醒各教會小心以上的情況,但個人認為各教會「自己儆醒」才是上策。
G. 只是北美福音派的問題?
雖然之前所分享的《洛桑信約》以及《芝加哥聖經無誤宣言》都是北美福音派教會的事件,在彼岸的事看起來似乎跟香港本地教會無關,但小弟一直認為香港各教會其實一直都受到北美福音派影響,舉例如下:
1. 主領《香港葛福臨佈道大會》的葛福臨牧師一家都是北美福音派領袖
2. 香港教牧很尊敬的Rick Warren牧師是北美福音派領袖
3. (個人立場) 香港教會跟北美福音派一樣強調個人得救
若果不限福音派的還有以下例子:
4. 總部位於美國加州的讚美之泉音樂事工非常受到華人信徒支持
5. 國際台一直廣播的《權能時間》、Joyce Meyer等等也是來自北美
因此小弟認為就算那些事件只在北美教會發生,香港基督教界也應該小心留意。而事實上,香港有不少基督教領袖和學者都有這方面的觸覺。
(參考《正視北美福音派的醜聞》、《福音派教會的危機》、
《何謂福音?——今日福音派的危機》、《華人福音派的危機》、
《顧此失彼》、《真道與敬虔:福音派教會今日面對的挑戰》、
《福音派要自我批判些甚麼?——「福音派傳統與時代精神」講座報導的讀後感》)
H. 偏行已路的信仰
小弟作為一個九十後,未能以第一身經歷得知教會有否從以上的事件中汲取教訓。不過從張國棟博士的《香港教會社關:一個未完的故事》中,我們可以從中得知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沒有」。
近年來我們親眼目睹明光社如何貫徹了「關注傳媒、性文化及社會倫理」的社關宗旨,也親眼看見了這機構如何被年青的一代批評得體無完膚;我們親眼目睹影音使團如何處理挪亞方舟的考古挖掘,也親眼看見了這機構面對著各牧者的聯署指責仍然是視而不見;我們看見三個宗派的教會領袖聯署捍衛那備受爭議的「家庭價值」,大小教會齊心呼籲信徒參加518遊行的同時,卻不曾為貧富懸殊、不公義的制度、官員誠信等社會問題作出任何公開的回應。
我們看到很多願意為主熱心服侍、甚至是疲於奔命的僕人領袖,也看見其中的一部分牧者面對別人的批評時仍然擇善固執;我們看見很多信徒在社會議題上異常的勇於發言、甚至認為某些基督教領袖的主張違反聖經教導;我們也看見很多基督徒仍然選擇不聞不問的態度,認為眾信徒應該需要先「多祈禱、多讀聖經、多親近神」。
原來昔日的《洛桑信約》再加上各基督教領袖的教導都未能使香港教會重新反思何謂真正的「基督徒的社關責任」。面對著上世紀七十年代北美福音派的分裂,香港的眾教會及基督教機構在社關及政治上的見解仍然是各持己見,而且幾乎是沒有理性討論的空間。
當牧者懂得引用士師記「那時沒有王,各人偏行已路」的時候,他們有否想到那偏行已路的豈止是信徒而已?當教會懂得要求會眾自我省察時,教會及各基督教群體又能否自我省察?
I. 信徒需要為信仰付出更多
面對香港愈來愈不穩定的政治氣候,香港基督教學者及領袖一早已經有重提潘霍華的悲劇,也開始反思「公民抗命」、「佔領中環」這些社會運動與基督教信仰的關係。但當各學者公開研討之時,各教會的態度是如何?信徒的態度又是如何?
(參考《你是「龜縮」基督徒?趙崇明:信徒顧自己教會成輔導室》、
《由追隨基督到教會悲劇 潘霍華百年誕辰講座百人參加》、
《再思潘霍華的先知本色》、《拒絕的理由(一)》、
《趙崇明談公民抗命及「佔中」的「基督精神」)
作為一個九十後,小弟認為各信徒需要為信仰的社會層面付出更多:起碼要留意教內各平台各牧者的意見,不要只聽自己所在教會的講道及身邊弟兄姊妹的分享,如此使自己能夠有合理的見解,不會人云亦云;弟兄姊妹回應社會的方式都不盡相同,有人選擇社運,有人選擇祈禱,只要弟兄姊妹能夠和睦共處、互相尊重,不損害神的名聲就可以了。
J. 後記
6月29日是第2601期《基督教週報》及第1400期《時代論壇》的發行日,適逢是「全民投票」、「東北撥款」及「七一」的政治敏感時期,《基督教週報》卻是只有極少篇幅討論這些議題,跟《時代論壇》相比可謂差天共地。我們可以從中想像到這兩份基督教刊物的職員團隊如何看待信仰與政治的關係。另外,明光社在5月份出版的第96期《燭光網絡》也用了半份刊物討論政治議題,總算是及時對社會作出合適的回應。
完成這次知識的探索之旅後,我對「教會流失下一代」這見解有更深的感受及認同,但各基督教機構似乎尚未發現 (亦有可能是不敢承認及面對) 眾教會那家長權威式的態度正正是這問題的始作俑者。年輕的信徒幾乎都對「政治冷感」及「選擇性社關」的態度嗤之以鼻,但年長的信徒卻都不以為然,也無法了解 (也有可能是未曾聽聞)。第1400期《時代論壇》中刊登了一篇文章呼籲青年信徒要「救自己的教會」,小弟認為這態度實在過份樂觀:關心社會的信徒尚且可以引導身邊的弟兄姊妹重新認識信仰的社會層面,但要改變那些「選擇性社關」的信仰群體卻並非易事,各位還是要做好心裡準備。
Labels:
引用,
靈命成長,
Christianity,
Political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