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2日 星期三

街坊之間的雜談 Vol. 52


2018.12.01 下午

(二百八十六)
「很多群體說是對外開放、歡迎外人加入,
實際上卻是要求外人跟他們一起投入某些事項,或跟他們有共同興趣,
在群體中顯得非常投契、非常合群,才得以繼續留下來。
那些做不到的人會感覺到群體似乎不歡迎他們,
甚至是排斥他們,最後就自動消失了。」

----

(二百八十七)
「......想起友人說過一句話:任何人只要有能力、有時間報讀神學院,
他的日常生活就必定有一定程度的保障,不至於太貧乏。」

----

(二百八十八)
「試想像一下現今基督徒的教會生活:要預留時間參與崇拜,
另外一個時段參與團契,再另外一個時段參與服侍,
然後再花時間上主日學......恐怕要花的時間太多了吧?」

「......還未包括工餘時間的進修 (及其他對自己人生都很重要的雜項)。」

「正是。這些都指向一個事實:
隨著時間變遷,都市人的生活模式已經是今非昔比,
能夠花這麼多時間參與教會生活的人恐怕只會愈來愈少。
在這趨勢下教會還可以有甚麼出路,是我們必須要思考的課題。」

----

(二百八十九)
「......我一早就說了,每個人都總是由自己的角度開始思考。
一講到教會主日學,你就立即聯想到那些系統化教導以及知識架構,
但你卻不知道該教會的人口構成:當中不少長者和婦孺都是水上人,
知識水平較低,甚至未必能夠自己閱讀聖經。
恐怕他們不會明白甚麼是『既濟未濟 (already but not yet)』吧?
恐怕他們都未聽過『位格』,只聽過『貴格 (營養麥片)』吧?
既然如此,你起初所想到的那些教導未必適合他們。」

----

(二百九十)
「......我認為:只要是互相感到投契的人,不論遇到甚麼狀況,
都可以找到方法相聚,重新建立一個自己感到舒適的群體。」

「你說得真對。遇到這些情況,當然是順其自然比較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