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6日 星期五

又再想起那些自殺的青年人:

生有時、死有時。誰說耶和華只會賞賜生,不會賞賜死?
以早死避開現世往後的災劫,提早得見主面,何嘗不是福?

我一直認為基督教在生死之事上一直都有話語權,並且有豐富的資源,但不曾被重視。
基督教的生死觀本身也是顛覆的:信徒沒有活出基督的死,也就只能死死地活。

2018年1月25日 星期四

曠野人生

昔日有很多以色列人懷念以前在埃及食肉的日子,
寧願接受埃及統治,以至死在埃及,都不願進入迦南地。

今日,有很多香港人嚮往在這裡「馬照跑、舞照跳」,寧願接受中共統治。

難怪牧師教導我們要模仿迦勒。我只希望自己壽數滿足,可以笑到最後。

2018年1月23日 星期二

街坊之間的雜談 Vol. 37

2018.01.06 晚上

(二百一十一)
「牧師講道時教導:有福的人必定會按時結果子。
但按著植物學的角度而言,果實成熟時可能會脫離原本的枝葉,
甚至樹可能早已枯乾,果實與果樹的關連就被隱藏了。
這或者可以引申出:憑我們的肉眼觀察,尚且不能夠一口咬定其他信徒的光景。

再者,如果所栽種的是蘿蔔、芋頭、番薯,恐怕又是另外一種情況:
我們所吃的根部尚且一定要翻開地土才讓這些農作物得見天日......」

----

2018.01.17 晚上

(二百一十二)
「為何Vivaldi的弦樂部分總是有很多重覆音?」

「我對此有一有趣的猜想:當代能夠學這些音樂的人都必定是上流階層,
又因為當時的教堂詩班不容許女孩子參與,她們唯有選擇學樂器。
只是她們學習水平參差,甚至不一定認真學習,怎能夠在她們的家長面前彈奏呢?
於是Vivaldi就寫出這些充滿重覆音的樂章,聽起來悅耳之餘,學生們也容易掌握。」

----

(二百一十三)
「Gary,當你回顧過往幾百年古典音樂歷史,就會發現當中的進化過程:
由文藝復興時期的mode,去到Classical Period的major、minor,
再去到二十世紀的post-tonal,當中可以細分作atonal、polytonal等等。
相反,我們現時所認識的俗樂仍然停留在major、minor、『要有個Key』的階段。
因此我們可以說:所謂『流行歌』其實反而顯得很落後。」

----

2018.01.18 晚上

(二百一十四)
「你認識花碼嗎?」

「認識,數目字4好像一個大交叉、數目字5好像英文潦草。」

「以前我們都在小學學懂這些數字,不知現在又如何?」

「恐怕已經過時,沒有人再用了吧?」

「那些文化人、保育人士與其推出那些懷舊小巴牌,倒不如復興花碼。」

「其實我覺得花碼跟韓文頗為相似。」

「既然如此,可以嘗試把花碼crossover韓文,
製作出相關的Typography及Calligraphy;又以文化、藝術研究為名製造話題,
甚至可以邀請韓國的圖像設計師一同合作,促進兩地交流!」

----

(回憶追加篇) 2017.11.19 下午

(二百一十五)
「Gary,我總覺得馬路上的車輛比以前多。我甚至刻意去尋找相關資料,
原來近幾年內的車輛登記數目大幅飆升,足以證實我的觀察。

我認為這現象的成因,是因為這一代的都市人太想擁有屬於自己的私人空間。
只是大部分人都欠缺置業的能力,於是不少人改為購買私家車。
反正車內的空間是私人的,我們想做甚麼事都可以。」

2018年1月21日 星期日

講道筆記20180120

《試探:倚戀過往的恩典?!》(路4:1-12)
講員:陳偉迦牧師

論到耶穌受試探的故事,我們通常如何應用?
「耶穌得勝,所以我們要好像耶穌一樣得勝?」

那些試探似乎很無謂?
撒旦所給予的其實都在耶穌能力以內,或是屬於耶穌的;試探,試甚麼?

(v.1)常常被忽略
「約但河、曠野、四十......」都使人聯想起舊約出埃及的故事
而當時所有人都期盼耶穌像摩西一樣成為地緣領袖,
帶領以色列人猶如昔日出埃及一樣脫離羅馬
第一個試探也容易使人聯想到舊約的天降嗎哪

真正的試探在於我們要求耶穌模仿昔日摩西所做過的奇蹟、拯救
我們時常擁抱過往僅有的恩典,只期望留在comfort zone,
重覆以往的經歷,不想再有更多意外的奇蹟?
只想「食老本」、抱殘守缺?不想再嘗試、不願意創新,不想再unlearn又relearn?

(講員個人故事從略......)

願我們肯付上代價,選擇走在神裡面,而不是自己裡面。

2018年1月11日 星期四

Above XHT


曾經有人覺得我有截然不同的觀察和思考方式,又問他自己要做甚麼才可以得到那些能力,好像我一樣。我回答:我不希望他嘗試模仿我,因為他只見到我擁有的、得到的東西,卻不知道我沒有了、失去了甚麼。

他不曾知道,其實我在這條學習的道路上幾乎失去了自己。所以,自己遭遇到就算了,但我不希望其他人有同樣經歷。

#港島遊 #紅隧港島入口

2018年1月3日 星期三

街坊之間的雜談 Vol. 36

2017.12.29 下午

(二百零六)
「雖然我身邊的信徒都已經信主多年,
卻是連一些比較基要的事實都搞不清楚,很令我擔心。」

「可否舉出一些例子?」

「先考考你:耶穌現正在哪裡?」

「已經升天去了。」

「那麼,誰住在我們心中?」

「是聖靈,這很簡單嘛!」

「我曾經聽到他們說:『有耶穌在我心中......』,真使我汗顏!」

「唉......」

----

(二百零七) (緊接上一段)
「再考考你:將來審判我們的是哪一位?」

「嗯......按照《啟示錄》,坐在寶座上審判眾人的是羔羊,也就是主耶穌基督。」

「其實《約翰福音》都有描述,幸好你還是答對。」

「但我覺得如果你再問下去,我會有可能答錯......」

----

(二百零八) (緊接上一段) (參考 Vol. 35 中的第二百零二段)
「......所以我對我們所身處的信仰群體感到無奈:
牧者甚少鼓勵信徒準時出席崇拜、多讀經多靈修。
這令我覺得群體缺少了對神的尊重,以及對真道的重視和渴求。
另一方面,現正在群體服侍的信徒都比較似是對信仰不太執著,
對信仰比較認真的那一群反而似是不被欣賞。」

----

(二百零九)
「最近我跟其他小組組員閱讀《使徒行傳》,其實當中描述非常有趣:

耶穌跟門徒說:聖靈會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
並要由耶路撒冷去到全世界,都要作我的見證。耶穌說完這話就升上天,不見了。
之後突然有兩個白衣天使在他們旁邊出現,跟他們說:
你們為甚麼還望著天空呢?這個Show已經完了!你們散去吧!」

(編按:把《使徒行傳1:8-11》的描述重新演繹一次,並且稍作個人詮釋)

----

(二百一十)
「你有向子女分享或教導信仰嗎?」

「暫時沒有,我們都把自己的信仰隱藏起來,留待他們長大後自行發掘。」

「信仰從來都是個人意願,其他人不能強迫;我對此表示認同。」

2018年1月2日 星期二

街坊之間的雜談 Vol. 35

2017.12.29 下午

(二百零一)
「最近一次小組查聖經,聽到某弟兄對各種釋經書指指點點,不禁說:
這些書始終都是其他作者的心血結晶。既然你有高見,不如自己寫一本出來?」

----

(二百零二)
「當初牧者在講台上教導『敬虔』時,使很多人對律法主義過分敏感。
我明白牧者的本意是好的,只是剛巧產生了一個不理想的結果。」

----

(二百零三)
「在我眼中,牧者既然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影響力,也就要做好相關的配套。」

「你所指的配套是?」

「也就是其他服侍者的活動和事工能夠得到教會的配合,
例如牧者親身參與,證道或報告時作出呼籲、鼓勵大家加入等等,
否則會令服侍者感到吃力,很多事難以持久運作。」

----

(二百零四)
「我相信你都留意到:教會不同年齡層之間缺乏溝通、共識。
另一方面,總有好些信徒隨著年齡增長而流失。
或者你會以為這些都是個別事件,其實不然:
這是教會體制當中的盲點,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

----

(二百零五)
「在我眼中,教會牧者大部分情況下都只能夠關心到5%的信徒。
這5%的人當中若非本身靈命好,則是剛剛相反,屬於初信甚至不似是信徒的類別。」

「這跟學校的情況一樣:老師只會記起那些成績最好以及最差,
又或者是非常頑皮的學生,中游分子通常都只會被遺忘。」

「哈哈。很容易就被遺忘的話,豈不是很慘嗎?」

「因此就更要懂得獨立學習,不倚賴他人的情況下追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