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並非小弟的領域;旁人隨便拋一下書包我都可能不會察覺到
只是一位後輩以一週的時間閱畢這本書,之後推薦給我
我欣然地接受這邀請,結果卻用至少三週才閱畢這接近100頁的著作
這位朋友後來又說:他沒有額外花時間了解當中輕輕帶過的題目
小弟當然不會在此懶惰,只是額外花時間嘗試尋求的事都太深了
非自己現時的能力可以了解,所以腦袋常常打結
書中的人物例如奧古斯汀、阿奎那、康德、黑格爾、齊克果、尼采等等都是大師級
我相信若本身缺乏對他們的認識,也難以理解本書作者的論點
本書以「追尋生命的激情」作結,又藉著引申思考「我其實是向誰禱告?」這問題,
賜予「禱告」新的功能:後現代時期哲學與神學之間的橋樑
這是相當新穎的想法,只是這論點趨於「靈性」層面而不是原本的「哲學 / 神學」層面
作者John D. Caputo本身都是這方面的翹楚,他的見解應該不止於這層次......
----
閱畢全書後,有兩項議題仍然印象深刻:
第一點是書中有提及的「奧古斯汀的雙重身份」:
在教會講道、與會眾保持溝通的牧師,以及獨個兒思考的神學家
既有自己思索真理的時刻,卻仍然能夠與外界保持聯繫;
但在這世代,帶著這兩種身份的人是如何生活?
牧師在教會講道、輔導、開會、處理日常雜務,未必再有時間鑽研真理、思考上的難題
同樣,神學家忙著寫文章、發表偉論、考取證書及頭銜,卻愈來愈顯得與世隔絕
同時有著這兩種身份的人寥寥可數,兩者之間也甚少聯繫溝通
因此作者認為兩者之間的關係應跟以往一樣,需要持續地互相補充和糾正;小弟也認同
第二點是書沒有提及,純粹是小弟自己聯想到的:
這類深奧卻富有意義的討論,怎麼在教會中甚少出現呢?
教會強調「傳福音」過於一切當然是其中一個成因,
但小弟卻認為主要成因是「信仰群體本身沒有足夠相關知識及思維去進行這類討論」
回想起來,介紹這本書的後輩曾經嘗試在公開場合引入這種討論,卻被我立即阻止
當時我認為大部份人都不能掌握到這類思維,貿然討論就會令其他人跟不上
或許我不應該禁止;平日要多製造機會、介紹這些議題
才可望在群體中培養到這種好思考的精神,也幫助弟兄姊妹靈命成長
(我所講的那種討論模式,請參考《真理愈辯愈明?》)
這本書現時仍在我手中,但我可以推薦給誰閱讀?又一道難題來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