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5日 星期二

Vision #19: 解讀「保鐵政策」(Repost)


(註:小弟在一個月前有以下撰文,但一時糊塗,
錯把標題寫成"Vision #18",原文連接也有同樣錯誤,現在一併更正)

1. 香港公共交通網絡過於著重鐵路運輸?
每逢上下班時間,交通流量都聚集在港島北、油尖旺一帶
都是已經非常稠密、不能再擴建內街的區域
所以就算再興建新的高架公路,仍然解決不了「有入無出」的交通擠塞
結果需要以載客量更高的鐵路作為新的骨幹,以高架橋或地下管道運送乘客
(不少都市例如東京、紐約其實都有這個問題,香港只是仿效這些城市的做法而已)

相比之下,巴士小巴必須要另外想辦法應對,例如調整路線、收費,加開特快班次等等
不過無論開新線、更改路線、載客量、調整收費都需要得到運輸署同意才可以作實
(雖然小巴公司常常擅自改總站和路線),營運上其實受到諸多制肘,確實「生意難做」

----

2. 高鐵是「大白象」工程?
高鐵在鐵路網絡中所扮演的角色其實跟機場快線相近:
機場及邊界都是遊客的第一踏足點,所以這些遊客必到之處要有相應的交通支援
所以就算不計成本、營運額,作為過境關卡運輸渠道的高鐵仍是必要存在的;
而實際上不少政府提供的建設和服務都是無法得到回報,只靠政府庫房資助平衡

那麼,為何市民仍然怨聲載道?都是因為「錢」:
現時鐵路、巴士等公營服務機構當中,不少機構本身或所屬的母公司都是上市公司
結果交通收費按年增長,卻不見得服務質素相應提升,公司所得的利益卻盡歸股東;
至於「大白象」基建工程是因為支出數字飆升,支出項目看起來似是無底深潭所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