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無立志,但卻充滿著突破:上課聽《使徒信經》、聽不同牧者學者講道
白田敬拜服侍、自己嘗試領詩、考車牌、學風琴、學指揮、入營學唱歌......
以上還不是全部,還有一部分是小弟尚未在此分享的 (特別是最近這段時間)
話說回來本年度的文字分享無論在質量上或是數量上也是破紀錄 (數量方面比上年多一倍)
只是所花時間實在太多,因此2015年會是重質不重量
有好些系列形式的文字恐怕要以斷斷續續的方式慢慢完成
2015年我會繼續尋求突破;至於會否立志,還要再細想一下......
2014年12月30日 星期二
2014年12月29日 星期一
千錘百煉(拾肆) - 迎難而上
今個月的詩班練習算得上是神奇
頭兩個星期指揮都要忙著應付其他活動而分身不暇,臨時加插的訓練也是撞了時間
雖然請假的班員也有不少,但平日都有各自練習,令表現出乎意料的好
難怪指揮從白田離開時苦笑「應該不會再收到電話吧......」
----
職員都表示詩班於2014年所發生的事實在太多
雖然都不是第一次遇上,但始終難免會感到慌張和錯愕
因為問題的性質乃在於人與人之間的付出、溝通和遷就
所以這些問題還有可能繼續發生;2015年仍然會是風起雲湧
----
每次《千錘百煉》分享都要構思一個四字標題,小弟愈來愈覺得詞窮
更改下年度的標題命名方式或者會很有趣
頭兩個星期指揮都要忙著應付其他活動而分身不暇,臨時加插的訓練也是撞了時間
雖然請假的班員也有不少,但平日都有各自練習,令表現出乎意料的好
難怪指揮從白田離開時苦笑「應該不會再收到電話吧......」
----
職員都表示詩班於2014年所發生的事實在太多
雖然都不是第一次遇上,但始終難免會感到慌張和錯愕
因為問題的性質乃在於人與人之間的付出、溝通和遷就
所以這些問題還有可能繼續發生;2015年仍然會是風起雲湧
----
每次《千錘百煉》分享都要構思一個四字標題,小弟愈來愈覺得詞窮
更改下年度的標題命名方式或者會很有趣
2014年12月27日 星期六
2014年12月25日 星期四
(平安夜特別篇) 臨時特急.禮頓道行
自己所屬的教會在平安夜舉行佈道會
因為佈道會的主題和話劇內容都與聖誕節沒有太大關連
所以想去其他地方逛一下
結果平安夜當晚去了中華基督教會公理堂的崇拜
一進門口就見到一張熟悉的面孔,原來是女中音歌唱家張倩老師
(不是我的老師,「老師」在此只是尊稱而已)
這樣的大人物在教會做招待,這間教會的會眾會否都是臥虎藏龍?
當晚崇拜在二樓和三樓進行
開始時有一段靜默的時間,主禮者引用《以賽亞書59章》作出宣告,很有意思
之後有點蠟燭儀式,禮堂內的燈光都關掉
此時卻見會眾拿出相機拍照,閃光燈和牆壁的反射把蠟燭那微細的光給比下去
接著是唱詩、頌讀禱文經文、牧師宣講信息「平安的應許」的環節
這些儀式都與傳統聖公會的如出一轍,對我而言已經不算陌生
只是牧師的信息......可能因為似曾相識,覺得跟傳統聖公會的一樣「不太吸引」
牧師講道後有詩班獻唱的環節,幾十人的詩班連續唱了六組曲
見到詩班員都拿著同一本書而不是文件夾,這六組曲可能是出自同一本詩歌集
詩班的水準非常高,聽到男低音唱Low E-flat,女高音唱High A
而且六組曲基本上是一口氣唱完,這種功夫可不是業餘的詩班能輕輕鬆鬆地承受到
之後又以代求的頌禱環節,唱回應歌及《Go Tell It on the Mountain》作結
(題外話:聖公會教會而言都非常著重音樂敬拜,詩班的服侍可以說是整場敬拜的焦點
個人認為他們著重會眾唱詩和詩班獻唱多於牧者的宣講,就連會眾的音樂水平都比較高)
整場崇拜和各種儀式跟聖公會相近,小弟對此不以為然
但禮堂中小朋友的叫聲和電話鈴聲此起彼落
又見眾人互相對望而不會主動向當事人表達不滿,小弟對這種「包容」還真是感到詫異
(如果模仿《戇豆》的劇情般於崇拜唱頌《All creatures of our God and King》我會不禁莞爾)
目的地位置:
銅鑼灣禮頓道119號
因為佈道會的主題和話劇內容都與聖誕節沒有太大關連
所以想去其他地方逛一下
結果平安夜當晚去了中華基督教會公理堂的崇拜
一進門口就見到一張熟悉的面孔,原來是女中音歌唱家張倩老師
(不是我的老師,「老師」在此只是尊稱而已)
這樣的大人物在教會做招待,這間教會的會眾會否都是臥虎藏龍?
當晚崇拜在二樓和三樓進行
開始時有一段靜默的時間,主禮者引用《以賽亞書59章》作出宣告,很有意思
之後有點蠟燭儀式,禮堂內的燈光都關掉
此時卻見會眾拿出相機拍照,閃光燈和牆壁的反射把蠟燭那微細的光給比下去
接著是唱詩、頌讀禱文經文、牧師宣講信息「平安的應許」的環節
這些儀式都與傳統聖公會的如出一轍,對我而言已經不算陌生
只是牧師的信息......可能因為似曾相識,覺得跟傳統聖公會的一樣「不太吸引」
牧師講道後有詩班獻唱的環節,幾十人的詩班連續唱了六組曲
見到詩班員都拿著同一本書而不是文件夾,這六組曲可能是出自同一本詩歌集
詩班的水準非常高,聽到男低音唱Low E-flat,女高音唱High A
而且六組曲基本上是一口氣唱完,這種功夫可不是業餘的詩班能輕輕鬆鬆地承受到
之後又以代求的頌禱環節,唱回應歌及《Go Tell It on the Mountain》作結
(題外話:聖公會教會而言都非常著重音樂敬拜,詩班的服侍可以說是整場敬拜的焦點
個人認為他們著重會眾唱詩和詩班獻唱多於牧者的宣講,就連會眾的音樂水平都比較高)
整場崇拜和各種儀式跟聖公會相近,小弟對此不以為然
但禮堂中小朋友的叫聲和電話鈴聲此起彼落
又見眾人互相對望而不會主動向當事人表達不滿,小弟對這種「包容」還真是感到詫異
(如果模仿《戇豆》的劇情般於崇拜唱頌《All creatures of our God and King》我會不禁莞爾)
目的地位置:
銅鑼灣禮頓道119號
2014年12月22日 星期一
20141222
十月中旬雙學想奪取旺角陣地話語權時,當時已經有人問我為何對他們採取敵視態度。現在見到很多人表達痛恨的心聲,其實我們除了痛恨領袖的作為之外,也應該痛恨自己沒有戴眼識人。
怎麼大多數人都沒有看清楚「非暴力抗爭必須以當權者會回心轉意作為前提」這個事實。就連倪匡先生都說「寧願信妓女,共產黨萬萬不能相信」。對住一個無恥、無視社會各種權利和平衡的政府,我們當然可以選擇繼續非暴力抗爭,但結果可能會是被出賣、被毒打、被陷害。那些人已經做好這種心理準備了嗎?
村民始終都不願意破壞既有秩序,可以預料本土派仍然需要走一條艱苦漫長的路,長度可能有一個輩份之多。
怎麼大多數人都沒有看清楚「非暴力抗爭必須以當權者會回心轉意作為前提」這個事實。就連倪匡先生都說「寧願信妓女,共產黨萬萬不能相信」。對住一個無恥、無視社會各種權利和平衡的政府,我們當然可以選擇繼續非暴力抗爭,但結果可能會是被出賣、被毒打、被陷害。那些人已經做好這種心理準備了嗎?
村民始終都不願意破壞既有秩序,可以預料本土派仍然需要走一條艱苦漫長的路,長度可能有一個輩份之多。
2014年12月21日 星期日
2014年12月20日 星期六
Hymnology 12
A. 信徒普遍是對講道有較深印象,還是對敬拜詩歌有較深印象?
曾經聽前輩講過,牧師證道是整個崇拜最重要的環節
(這對更正教而言是毫無疑問的,甚至就連本身沒有講道環節的聖公會教會都有樣學樣
在崇拜當中加插講道;只是那種講道篇幅甚短,大概只有十五至三十分鐘左右)
講道可以因為每一間教會發展出不同種類不同形式,可以說是該教會的其中一種標記
但當被追問「仍然記得上星期日講道內容嗎?」,很多信徒都不能立即記起
記憶力較好的可能會嘗試以講道題目、引用經文、見證等記起
但本身沒有專心聽道的弟兄姊妹恐怕必是啞口無言
對比之下,敬拜詩歌還真是比較容易記住,因為詩歌除了歌詞以外,還有音樂那部份:
詩歌歌詞多引用聖經經文,因此偶爾讀到那一兩句經文都能聯想到相關的詩歌;
當音樂感較好的信徒聽到音樂的主旋律部分,就已經可以把詩歌唱出來
有好些常常聽詩歌專輯的信徒甚至只需要聽前奏或和弦的進行模式就能辨認出是哪首詩歌
記得敬拜詩歌多於記得牧者的講道其實無可厚非
弟兄姊妹每星期只有一次聽牧師講道的機會,有心付出更多時間的可能每星期會有兩至三次
但卻不一定只會在教會聽到或者唱到詩歌,可以在其他聚會時、可以在聽詩歌專輯時、
可以在家中靈修時、也可以在街道上或車上使用手機時;總之與聽道相比限制較少
思想至此小弟還真為牧師傳道們感到難過
每次在台上證道的服侍對他們而言可能是嘔心瀝血,卻並不是每位弟兄姊妹都能記住
而且每一篇講道的影響力可能還要比平時敬拜的詩歌遜色
曾經聽牧師講過「一篇好的講道訊息可以讓人牢記幾十年,足以扭轉靈命」
敢問各位弟兄姊妹找到了可以讓自己牢記幾十年的講道訊息嗎?
----
思想至此,小弟恐怕還要再問多一條問題:
B. 音樂事工應該追求質量化還是數量化的發展方向?
最理想的情況當然是雙向發展:既能不斷「唱新歌」又有「質素保證」
但現實的情況是否如此?相差多遠?
數量化方面,無論是音樂事工抑或是詩歌數量都已經是百家爭鳴的局面
既有不同本地事工團體輪流宣傳年度特會和新專輯,又有海外事工團體的巡迴演出
如此看來身在香港的信徒可以能夠接觸世界各地的詩歌,其實是非常幸福,絕對是恩典
不過有了數量上的泛濫,就難免會有互相比較的情況:
「我上年去了A事工的年度特會,感覺不太好,今年反而想去看看B、C、D的。」
「聽完新專輯的詩歌,我還是覺得幾年前的專輯比較好」
「某詩歌非常令我感動,但似乎不太適合教會崇拜的場合;
對比起來我會覺得E事工其中一首詩歌更好」
如此互相比較好嗎?在我眼中「竭力達至完全」的良性競爭是可以的
也只有互相比較才能讓我們分辨詩歌的好壞
這道理正如分辨異端和歪理一樣 (參考《馬太福音》麥子和稗子的比喻)
只是互相比較時仍然要留意自己的取向和心態:
是因為詩歌簡單易唱?歌詞內容非常豐富非常精警?還是純粹只為滿足自己口味?
另外,小弟留意到一種怪現象:
把各敬拜專輯的目錄互相比較一下,每張專輯裡總會有不同詩歌分別描述:
神的愛、恩典、憐憫、能力、聖潔、信實、公義......
我們對神的敬拜、感恩、信心、倚靠、盼望、回應、立志......
由於敬拜事工團隊甚少合作,都是各自服侍,因此內容相近的詩歌愈來愈多
要求高的信徒難免會覺得歌詞內容相近、只有音樂更新的新歌「無新鮮感、毫無新意」
(小弟曾經聽過有人以「山窮水盡」來形容讚美之泉的詩歌愈來愈缺乏變化,哀哉)
這引申至質量化方面的討論,個人認為除了「創新」之外也可以「翻新」:
不妨把值得流傳的舊詩歌重新演繹,可以加入新歌詞,也可以重新編曲
(本地著名的敬拜事工都頗具規模和資源,舊歌版權方面應該不會是大問題)
事實上本地已有諸如 CantonHymn 的事工專注於把外語詩歌翻譯成粵語
不同事工團體應該考慮合作的可能性,「互相幫助互相建立」
(這方面比較欠缺規模和資源的事工群體反而做得更好)
又因為前面提到「信徒對敬拜詩歌的印象普遍深於講道」的立論
事工群體理應反覆推敲自己創作的詩歌,留意歌詞及其中的精神或心態是否合乎聖經教導
(這也是牧者普遍要求詩歌創作者攻讀敬拜神學的主要原因
在牧者眼中,詩歌創作者對信仰群體的靈命成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
後記:小弟在今年9月分享上一篇文章後,原本是打算一個月內就準備好今次的分享
但因為後來一直都在關注社會政治議題,沒有心思和時間再去思想敬拜詩歌的範疇
至此已經延誤兩個月了,總算仍能在聖誕節前準備好
在小弟心目中,基督徒口中說出來的話比唱出來的詩歌更影響自身的見證
「面對社會的信仰反思」仍然比「探討詩歌歌詞和敬拜文化」重要
雖然如此,小弟仍然希望下年度可以繼續在這系列中有更多分享和探討
曾經聽前輩講過,牧師證道是整個崇拜最重要的環節
(這對更正教而言是毫無疑問的,甚至就連本身沒有講道環節的聖公會教會都有樣學樣
在崇拜當中加插講道;只是那種講道篇幅甚短,大概只有十五至三十分鐘左右)
講道可以因為每一間教會發展出不同種類不同形式,可以說是該教會的其中一種標記
但當被追問「仍然記得上星期日講道內容嗎?」,很多信徒都不能立即記起
記憶力較好的可能會嘗試以講道題目、引用經文、見證等記起
但本身沒有專心聽道的弟兄姊妹恐怕必是啞口無言
對比之下,敬拜詩歌還真是比較容易記住,因為詩歌除了歌詞以外,還有音樂那部份:
詩歌歌詞多引用聖經經文,因此偶爾讀到那一兩句經文都能聯想到相關的詩歌;
當音樂感較好的信徒聽到音樂的主旋律部分,就已經可以把詩歌唱出來
有好些常常聽詩歌專輯的信徒甚至只需要聽前奏或和弦的進行模式就能辨認出是哪首詩歌
記得敬拜詩歌多於記得牧者的講道其實無可厚非
弟兄姊妹每星期只有一次聽牧師講道的機會,有心付出更多時間的可能每星期會有兩至三次
但卻不一定只會在教會聽到或者唱到詩歌,可以在其他聚會時、可以在聽詩歌專輯時、
可以在家中靈修時、也可以在街道上或車上使用手機時;總之與聽道相比限制較少
思想至此小弟還真為牧師傳道們感到難過
每次在台上證道的服侍對他們而言可能是嘔心瀝血,卻並不是每位弟兄姊妹都能記住
而且每一篇講道的影響力可能還要比平時敬拜的詩歌遜色
曾經聽牧師講過「一篇好的講道訊息可以讓人牢記幾十年,足以扭轉靈命」
敢問各位弟兄姊妹找到了可以讓自己牢記幾十年的講道訊息嗎?
----
思想至此,小弟恐怕還要再問多一條問題:
B. 音樂事工應該追求質量化還是數量化的發展方向?
最理想的情況當然是雙向發展:既能不斷「唱新歌」又有「質素保證」
但現實的情況是否如此?相差多遠?
數量化方面,無論是音樂事工抑或是詩歌數量都已經是百家爭鳴的局面
既有不同本地事工團體輪流宣傳年度特會和新專輯,又有海外事工團體的巡迴演出
如此看來身在香港的信徒可以能夠接觸世界各地的詩歌,其實是非常幸福,絕對是恩典
不過有了數量上的泛濫,就難免會有互相比較的情況:
「我上年去了A事工的年度特會,感覺不太好,今年反而想去看看B、C、D的。」
「聽完新專輯的詩歌,我還是覺得幾年前的專輯比較好」
「某詩歌非常令我感動,但似乎不太適合教會崇拜的場合;
對比起來我會覺得E事工其中一首詩歌更好」
如此互相比較好嗎?在我眼中「竭力達至完全」的良性競爭是可以的
也只有互相比較才能讓我們分辨詩歌的好壞
這道理正如分辨異端和歪理一樣 (參考《馬太福音》麥子和稗子的比喻)
只是互相比較時仍然要留意自己的取向和心態:
是因為詩歌簡單易唱?歌詞內容非常豐富非常精警?還是純粹只為滿足自己口味?
另外,小弟留意到一種怪現象:
把各敬拜專輯的目錄互相比較一下,每張專輯裡總會有不同詩歌分別描述:
神的愛、恩典、憐憫、能力、聖潔、信實、公義......
我們對神的敬拜、感恩、信心、倚靠、盼望、回應、立志......
由於敬拜事工團隊甚少合作,都是各自服侍,因此內容相近的詩歌愈來愈多
要求高的信徒難免會覺得歌詞內容相近、只有音樂更新的新歌「無新鮮感、毫無新意」
(小弟曾經聽過有人以「山窮水盡」來形容讚美之泉的詩歌愈來愈缺乏變化,哀哉)
這引申至質量化方面的討論,個人認為除了「創新」之外也可以「翻新」:
不妨把值得流傳的舊詩歌重新演繹,可以加入新歌詞,也可以重新編曲
(本地著名的敬拜事工都頗具規模和資源,舊歌版權方面應該不會是大問題)
事實上本地已有諸如 CantonHymn 的事工專注於把外語詩歌翻譯成粵語
不同事工團體應該考慮合作的可能性,「互相幫助互相建立」
(這方面比較欠缺規模和資源的事工群體反而做得更好)
又因為前面提到「信徒對敬拜詩歌的印象普遍深於講道」的立論
事工群體理應反覆推敲自己創作的詩歌,留意歌詞及其中的精神或心態是否合乎聖經教導
(這也是牧者普遍要求詩歌創作者攻讀敬拜神學的主要原因
在牧者眼中,詩歌創作者對信仰群體的靈命成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
後記:小弟在今年9月分享上一篇文章後,原本是打算一個月內就準備好今次的分享
但因為後來一直都在關注社會政治議題,沒有心思和時間再去思想敬拜詩歌的範疇
至此已經延誤兩個月了,總算仍能在聖誕節前準備好
在小弟心目中,基督徒口中說出來的話比唱出來的詩歌更影響自身的見證
「面對社會的信仰反思」仍然比「探討詩歌歌詞和敬拜文化」重要
雖然如此,小弟仍然希望下年度可以繼續在這系列中有更多分享和探討
2014年12月18日 星期四
Vision #14: 選擇沉默和忽略的代價
在這冷漠的社會,我們可以選擇忽略一個人,卻不知道自己也將會被那個人忽略
我們可以選擇不去了解群體或社會,結果自己也不被群體或社會了解
英文有一句 Silence means consent,很多時候緘默就等於不表示反對
當我們選擇不表態時,其實就是容許自己被其他人代表
以往都是「沉默是金」,現在卻是「不平則鳴」,其他人因而感到詫異
原來長時間的沉默或忽略在其他人眼中是一種趨勢,會被人視為理所當然
結果這習慣只會使我們得不到其他人的重視,甚至可能會被騎劫或被遺忘
因為我們放棄了那表達的權利,當我們嘗試收回來時也困難重重
沉默和忽略的模式是雙向的,也是有代價的。對身邊的人如是,對群體和社會也如是。
我們可以選擇不去了解群體或社會,結果自己也不被群體或社會了解
英文有一句 Silence means consent,很多時候緘默就等於不表示反對
當我們選擇不表態時,其實就是容許自己被其他人代表
以往都是「沉默是金」,現在卻是「不平則鳴」,其他人因而感到詫異
原來長時間的沉默或忽略在其他人眼中是一種趨勢,會被人視為理所當然
結果這習慣只會使我們得不到其他人的重視,甚至可能會被騎劫或被遺忘
因為我們放棄了那表達的權利,當我們嘗試收回來時也困難重重
沉默和忽略的模式是雙向的,也是有代價的。對身邊的人如是,對群體和社會也如是。
2014年12月16日 星期二
20141216
現時的社會狀態、應對的方法、身邊的人如何被時事影響、如何溝通
語言偽術與政治正確用語、中國人的劣根性、中國傳統智慧和聖經的巧合
聖經和「雨傘」的巧合、福音對自己的得益和代價、名人佈道與見證
部分信徒的固有心態、對聖經和基督教歷史的不認識、缺乏留意社會時事的觸覺
能夠講出自己對以上議題的見解,連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
不過,肯花幾小時的時間聆聽和討論這些內容的朋友其實更不可思議
語言偽術與政治正確用語、中國人的劣根性、中國傳統智慧和聖經的巧合
聖經和「雨傘」的巧合、福音對自己的得益和代價、名人佈道與見證
部分信徒的固有心態、對聖經和基督教歷史的不認識、缺乏留意社會時事的觸覺
能夠講出自己對以上議題的見解,連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
不過,肯花幾小時的時間聆聽和討論這些內容的朋友其實更不可思議
2014年12月15日 星期一
20141215
帶有中國特色的邏輯——從結果推論出原因
例子:「禁止亂拋垃圾」——有人在這一帶地方亂拋垃圾
「不准使用任何響鬧裝置」——有人在此使用響鬧裝置
在這時刻教導這種思考模式是想讓大家的觀察可以有多一個分析角度;以此思維套用於最近政府官員、紀律部隊所發出的勸喻和警告,大家就可以理解這些說話的真正意思。
各位可以做思考習作,以這種思考模式分析語言偽術,看看結果如何。
----
不滿意現時的立法會可以點?建議1:建立另外一個議事群體和系統「架空」立法會,但以現時的人力物力根本不可能,也不實際。建議2:「杯葛」立法會,但前提是要有足夠的議員願意裡應外合,現時這前設難以成立。建議3:「癱瘓」立法會運作——可以是「拉布」,也可以是「佔領立法會」,但都是失敗居多。
相對於制度以外的手段,最近有人提議制度以內的手段——自己組織政黨參選。但「制度以內」意味著主動權仍然不在市民手上,因為議會制度可以被人修改和利用,參加者只是閒家,容易被莊家「食夾棍」。另外所有競選都無可避免地有資金的較量、利益輸送、互相抹黑的情況出現,這種遊戲不是人人都可以承受的。
例子:「禁止亂拋垃圾」——有人在這一帶地方亂拋垃圾
「不准使用任何響鬧裝置」——有人在此使用響鬧裝置
在這時刻教導這種思考模式是想讓大家的觀察可以有多一個分析角度;以此思維套用於最近政府官員、紀律部隊所發出的勸喻和警告,大家就可以理解這些說話的真正意思。
各位可以做思考習作,以這種思考模式分析語言偽術,看看結果如何。
----
不滿意現時的立法會可以點?建議1:建立另外一個議事群體和系統「架空」立法會,但以現時的人力物力根本不可能,也不實際。建議2:「杯葛」立法會,但前提是要有足夠的議員願意裡應外合,現時這前設難以成立。建議3:「癱瘓」立法會運作——可以是「拉布」,也可以是「佔領立法會」,但都是失敗居多。
相對於制度以外的手段,最近有人提議制度以內的手段——自己組織政黨參選。但「制度以內」意味著主動權仍然不在市民手上,因為議會制度可以被人修改和利用,參加者只是閒家,容易被莊家「食夾棍」。另外所有競選都無可避免地有資金的較量、利益輸送、互相抹黑的情況出現,這種遊戲不是人人都可以承受的。
2014年12月12日 星期五
2014年12月11日 星期四
2014年12月10日 星期三
千錘百煉(拾叄) - 憶起往事
弟兄組隔了兩個月又約出來食晚餐
雖然仍是非正式的小組,但原來已經有同工表示關注
我們卻只覺得這種反應是過度敏感
這弟兄聚會相當符合上月底趙博士的描述:一齊飲紅酒、風花雪月、約日子一齊做運動
只是當談及比較私人的事 (例如感情、事業) 卻突然變得保守而不願意坦誠分享
另外也有檢討——詩班內外的事都有
既然自己已盡力,問題又不在自己的能力範圍裡面,聽罷只覺無奈
不過既然得此經驗,以後必定可以做得更好
那些令人沮喪的大小事總不會使我們卻步
雖然仍是非正式的小組,但原來已經有同工表示關注
我們卻只覺得這種反應是過度敏感
這弟兄聚會相當符合上月底趙博士的描述:一齊飲紅酒、風花雪月、約日子一齊做運動
只是當談及比較私人的事 (例如感情、事業) 卻突然變得保守而不願意坦誠分享
另外也有檢討——詩班內外的事都有
既然自己已盡力,問題又不在自己的能力範圍裡面,聽罷只覺無奈
不過既然得此經驗,以後必定可以做得更好
那些令人沮喪的大小事總不會使我們卻步
2014年12月9日 星期二
驀然回想(三十七)
有人話「年紀愈大,愈想忘記生日」
我不覺得我是如此,因為我從來都不太在意
又有人話「交朋友的目的是為了滿足自己」
但如果只是為了自己生日這些小事而麻煩朋友的話,我會過意不去的
如果每次都是見到其他人的恭賀才記起那些日子的話
其實你對那個人沒有很深刻的印象
----
還有認真的話要說,但《驀然回想》從來都不是講正經事的系列
〔反正篇幅太長的話也會降低閱讀興趣〕
我不覺得我是如此,因為我從來都不太在意
又有人話「交朋友的目的是為了滿足自己」
但如果只是為了自己生日這些小事而麻煩朋友的話,我會過意不去的
如果每次都是見到其他人的恭賀才記起那些日子的話
其實你對那個人沒有很深刻的印象
----
還有認真的話要說,但《驀然回想》從來都不是講正經事的系列
〔反正篇幅太長的話也會降低閱讀興趣〕
2014年12月6日 星期六
基督教精神可以跟「雨傘」相提並論嗎?
以色列亡國後,猶太人一直期待重建自己的國家
神給了一個承諾:將有一位「彌賽亞」(救主)降臨拯救他們
只是猶太人普遍認為這位救主會以高高在上的君王姿態出現
可以靠政治、戰爭等手段立國、戰勝敵人
怎料那位耶穌卻以最不起眼、最卑微的方式來到世上
並且顛覆猶太人一直所堅信的觀念
只是猶太人一直執迷不悟,甚至連使徒都不明白:
原來耶穌的使命是為了「拯救罪人」、
原來神應許所復興的國的並不是地上的以色列國,而是「天國」
----
在「天國倫理」方面而言,用耶穌比喻「雨傘」好像是騎劫了基督教
在「仿傚基督」方面而言,卻要我們對抗權勢、憐憫弱勢社群
我突然間覺得這種矛盾跟「三位一體」一樣深奧......
[轉載] 耶穌一出世已經害死哂伯利恆入面兩歲內既男仔
神給了一個承諾:將有一位「彌賽亞」(救主)降臨拯救他們
只是猶太人普遍認為這位救主會以高高在上的君王姿態出現
可以靠政治、戰爭等手段立國、戰勝敵人
怎料那位耶穌卻以最不起眼、最卑微的方式來到世上
並且顛覆猶太人一直所堅信的觀念
只是猶太人一直執迷不悟,甚至連使徒都不明白:
原來耶穌的使命是為了「拯救罪人」、
原來神應許所復興的國的並不是地上的以色列國,而是「天國」
----
在「天國倫理」方面而言,用耶穌比喻「雨傘」好像是騎劫了基督教
在「仿傚基督」方面而言,卻要我們對抗權勢、憐憫弱勢社群
我突然間覺得這種矛盾跟「三位一體」一樣深奧......
[轉載] 耶穌一出世已經害死哂伯利恆入面兩歲內既男仔
Labels:
引用,
Christianity
2014年12月5日 星期五
臨時特急‧福榮街行
又要幫詩班指揮買樂譜,因此去了聖樂服務社一趟
事隔半年,其辦公室從旺角的唐樓搬至長沙灣的工廠大廈
除了租金較便宜,也仍然是「走入社會、走入人群當中」(那幢大廈Band房林立)
沒有拍攝新辦公室,但見到空間比以前寬闊,值得感恩
地址:福榮街344-348號昌發工廠大廈D座9樓2室 (長沙灣地鐵站C1出口)
事隔半年,其辦公室從旺角的唐樓搬至長沙灣的工廠大廈
除了租金較便宜,也仍然是「走入社會、走入人群當中」(那幢大廈Band房林立)
沒有拍攝新辦公室,但見到空間比以前寬闊,值得感恩
地址:福榮街344-348號昌發工廠大廈D座9樓2室 (長沙灣地鐵站C1出口)
2014年12月3日 星期三
2014年12月2日 星期二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