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8日 星期二

講道筆記20170225

《工程的比喻》(林前3:10-17)
講員:陳韋安博士

開場白:
適逢今年是馬丁路德宗教改革500週年,在此講一篇跟教會有關的道
哥林多教會內部有結黨的問題;教會竟然都有「人」的問題
(3:5-9) 撒種的比喻
(3:10-17) 工程的比喻;建立教會

重點在於「怎樣」建立教會
(3:10)「我照神所給我的恩」:恩典的源頭
——教會的本質就是恩典,教會同時也是恩典的出口
無論教會有甚麼問題,都不能忘記這前提,否則教會就變成非牟利團體

(3:11) 耶穌是唯一、不能被動搖而又不會被動搖的根基
(3:12) 保羅並沒有否定人在教會的位置及工作
人的工作 (work of man) 教會同時包括了人的工作及神的工作
神的工作不一定是超自然;也可以在人的工作上顯露出來
所以教會一方面是人的聚集,一方面是聖靈 (在其中的) 群體

教會傳道是高危行業,不容易做
因為明明是與神同工,卻又容易感到混亂:到底是誰在工作?
一方面知道自己要努力準備,但一方面又知道有神的參與
如果沒有上帝的眼光,就只會見到人為的工作,因而感到灰心

聞說迪士尼樂園剛剛開幕時,很多人前往應徵工作,期望可以參與這夢寐以求的奇幻
但經過長時間工作後,Fantasy已被破滅,不少人都辭去工作
有甚麼人剩下來?就是既已知道這「奇幻」的真相,卻仍然為此努力的人

如何建立教會?
(3:12-15) 驟眼看似乎是譴責那些用草木、禾稭建立的教會
就好像是「三隻小豬」的教會版,最後連那隻狼也被吸引、加入megachurch

保羅並沒有解釋用金、銀、草木、禾稭就一定是好或壞
也沒有解釋「金、銀、草木、禾稭」的象徵意義
沒有特別評論、也沒有特別譴責任何方式
但他表示:就算被火燒,仍然有經過火燒的得救,那仍是上帝的教會
不會被破壞,因為是神的工作;不可以被破壞,否則就不會再是教會
=> 有耶穌基督作根基才是最重要
就算以金、銀建造,還不特別讚賞;
就算以草木、禾稭建造而被火燒,卻也不可惜

人的方法是次要,但不是完全不重要
(3:16-17) 突然推翻整個比喻:這殿就是你們
突然推翻之前的論述,不再是工程、建立神的殿,卻說「你們就是神的殿」
就好像烹飪節目中主持一直講解如何煮梅菜扣肉:如何處理梅菜、如何處理豬肉......
到最後卻突然說「你們就是梅菜,你們就是扣肉!」,聽起來非常不合理!

=> 改革從我們開始
教會可以沒有建築物,可以沒有牧者,但當中的人卻永遠是最重要的
事工是為人而設,不是人為事工而設

不要毀壞神的殿,傳統解釋是「保護自己,成為聖潔」
但亦可以是「不要傷害弟兄姊妹」

甚麼不怕被毀壞?教會的根基——耶穌基督
甚麼不可以被毀壞?聖靈的殿
你成為怎樣一個人,就會建立如何的教會

2017年2月18日 星期六

「對面的戰友」

那些一直勸說「警察都是普通人,需要其他人體諒」的人,尤其是薄有名氣的領袖,
忽略了一個很簡單但很重要的關鍵:所有人際關係及互動都是雙向的。
除了勸說市民體諒警察,也要勸說警察體諒市民,
畢竟警察可使用的手段及權力都比一般市民多。但觀乎警隊各高層的反應,
以及以諾團契許淑芬牧師的公開信,似乎這種思維這類教導不曾在警隊中留傳。

只要紀律部隊一直無動以衷,其他人任何嘗試諒解的意圖都只會是一廂情願。如此,
這些勸說者就是好心做壞事,不但未能發揮和平使者的角色,還會被人標籤「維穩」。

2017年2月12日 星期日

驀然回想(六十二)

最近兩次熟睡時都夢見自己回到BHJS
原來在母校讀書已經是十年前的事了,時間過得真快

2017年2月4日 星期六

神學路思主辦《跨代對談》後感

出席完陳恩明牧師及吳芷寧姊妹的跨代對談後,我有一些觀察及想法,值得在此記下。

眾所周知,跟其他同齡牧者相比,陳牧師已經算得上是緊貼時代,
所以他自己都不禁問大會「其實我是否適合作嘉賓」,
不過之後又立即補充「但如果邀請其他同輩前來,恐怕會變成對罵」。

在眾多已達退休年齡的牧者當中,Youngman確實是非常謙卑,
不禁使我懷疑幾十年後自己是否也能不恃老賣老,又不斷學習。

不過當討論到弟兄姊妹如何面對那些不願意溝通、
不願意聆聽的前輩或教會領袖時,Youngman簡短地以「佔領教會」作回應。
印象中這種論調是在雨傘之時開始在黃絲群體中流傳,論述方式跟「佔領中環」如出一轍。
陳牧師在此議題上的態度和想法完全跟兩年前一模一樣,實屬小弟意料之外。

相比之下,現場觀眾似乎比台上的嘉賓更了解現況。
台下至少有兩、三人 (青年人以及牧養他們的領袖)
表示這一代青年人不願意再熱衷於教會,主要是因為他們早已厭倦教會那僵化的體制,
同時又不想參與當中的權力遊戲、不願意為了得到改變教會的權力而一直呆等。在
小弟眼中,這意味著青年人正嘗試想像一種新的教會架構及權力分配。
不過,兩位嘉賓以及主持鄭漢文博士在極有限的時間下只顧著重申自己的想法及立場,
完全沒有對此作出任何回應。小弟對此感到非常可惜。

2017年2月2日 星期四

街坊之間的雜談 Vol. 4

2017.01.07 下午

(二十五)
「我非常建議各位閱讀這本《21世紀聖經講道學》,寫得非常好。
但我最想表達的是:當你閱畢後,你就會發現原來自己所屬的教會真是非常幸福。
對比之下,外面教會那些講道真是不值一提......」

聽到弟兄如此訴說,我無奈苦笑。

----

(二十六)
牧師:「很多人問為何我的講道總不會提供一個簡單確切的答案,
這是因為我需要考慮各方面的因素,也需要顧慮講台下來自不同背景的人。
如果貿然提出答案,縱使有人同意,也定必另外有人反對。
但後來我才知道:原來不少人只是想要一個簡單的答案讓他們可以直接執行,
可惜我不是這樣的人;通常你們向我提問,我總是反問你們 (讓你們自行尋找答案)。
或者那些人真是與我有緣無份,但我總不能告訴他們『請另外找第二個師傅吧』?」

說罷,我們同聲大笑。

----

(二十七)
(看見書櫃中有一本卡夫卡的著作,因此有感而發)

「教會群體的言行總使我想起卡夫卡一句名言:
"Evil knows of the good, but good does not know of evil"
(邪惡的人了解善良,善良的人卻不了解邪惡)。
神本來就是會分辨善惡的,新舊約聖經也是教導我們要去懂得分辨善惡,
但觀乎教會現時的言行,倒似是社會中不願意去分辨的一群,也對邪惡毫不認識。」

牧師反問:「那麼,我豈不是要在講台上解釋甚麼是『邪惡』?哈哈。」

參考:陶傑專欄《我的卡夫卡》

----

(二十八)
「因為我甚少主動提及以前在學傳的日子,所以不少弟兄姊妹都不知道我也曾參與過。
雖然沒有成為core,但至今我仍記得好些同工的樣貌和名字。
我深知道若果當日沒有那些經歷,就不會有今天的我,
以及那些獨特的信仰見解。為此我衷心地感謝學傳。」

「哈哈,那些見解恐怕都是剛好跟學傳有少少相異吧。」

「哈哈,豈止是少少。」

----

(二十九) (緊接上一段)
「我愈來愈覺得:基督教幾乎可以被稱成『大學生教』;
信徒普遍有大專學歷,無論是去工作還是去傳福音,
見到其他人的不足,『我有你無』,結果容易變得驕傲。
這跟外界對基督徒的批評剛巧一致:
恃著自己『已得到救恩』,其他人卻沒有,因此把自己的一套強加於他人身上。」

「『信徒普遍都有大專學歷』恐怕是社會因素產生的吧?但你所說的都正確,
所以聖經一直都教導我們學習謙卑,也要走到那些不被接納的人當中,
或許那些人確實有所缺乏、有其不足,但我們更要因此放下身段,
給予他們原本無可能得到的,收窄社會中的差距。」

「按牧師所說,可以把成功神學當作是異端嗎?」

「可以,因為成功神學沒有教導人去『向下兼容』,
卻要求其他人好像自己一樣成功,『就算有問題都一定是自己的問題』。」

----

(三十)
「難以想像到在我有生之年,可以見到教會如何改革......」

「不少人口口聲聲說要改革教會,他們所想的卻是用各種不同方法擠進教會決策層、
走入權力的核心,之後才改變教會。這只是不同世代的人一齊去玩權力遊戲,
最終結果只是世代交替,並不一定會帶來真正的教會改革。

教會既有的體制和規矩都被決策層操控,若說要得到改變教會的權力,
那些權力其實都是教會建制賜予的。就算我們得到教牧同工賞識,又因此得到權力,
我們之後所作的每一個決定、各種考慮還是會以教會為依歸。
久而久之,我們會不自覺地愈來愈維護這教會建制,並且愈來愈難接納批評者的意見。

因此來到這世代,開始有青年人對這建制反感,也不願意走入其中,
去到一個地步甚至是教會主動下放權力,他們都不願起來接棒。
他們寧願在體制外有所作為,雖然得不到主流教會各種資源,
卻同時也不需要仰人鼻息,不會受到那些保守觀念的制肘。
實際上這想法也頗合理:從體制外迫使體制內作出改革其實是較容易的。
在體制內推動改革反而會遇上更大阻力;人總是偏向保守、不會隨便冒險的。

不過有這些想法的人仍然不多,就算有人不願意接棒,
總會有其他人願意起來走入教會建制......我們教會豈不是最近又聘請了兩位同工嗎?
所以我很放心,教會建制不會被輕易摧毀,但必定會受到從體制外而來的衝擊。」

「那麼,我好期待那日的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