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31日 星期五

純文字版本

appeal 失敗
家陣諗番,似係送$給俾EAA咁
(市民d錢真容易呃)

今次jupas放榜真係包羅萬象
自覺只要reg完就完全可以退居幕後「接收情報」
以及為下星期CE放榜幫下手咁啦

2009年7月28日 星期二

(今次多一點文字)

07.26
在九龍城近食為先的巴士站撞到CYP
因為趕時間,只係打個招呼,祝佢「身體健康」就要走
(係咪好衰啊我???)

一個人頂兩人份的崗位
班細路好唔生性......睇到d同工叫極都冇乜反應,真係幾灰
臨走執咪線......如果電線有生命的就應該會叫「救命」

(真正有事o個個,最緊要搞掂好自己先)

07.27
行書展
今年冇以前咁逼
講真,如果唔係成箱書咁買,就真係蝕入場費

培養下閱讀+寫作的習慣都唔錯
----
special occasions:
stage 3-3 雷達因雷暴而間歇性故障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8YrofOLj_U&list=PLQ34a77lUC6BPEXsKNSbkJLxQ9JFky4Pi&index=41
stage 4-1 落雪,A跑道結冰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o5EdKf0pKc&list=PLQ34a77lUC6BPEXsKNSbkJLxQ9JFky4Pi&index=42
一有突發埸面真係好易玩完
難怪航空業的人話「悶先好」
一唔悶......分分鐘有空難

2009年7月24日 星期五

2009年7月22日 星期三

有相又有片睇


特別喜歡玩atc 2的夜晚場景
漆黑的環境限制了視野
僅靠飛機燈、跑道和滑行道的燈及飛行雷達掌握情況
(整光D個mon都得既)

夜晚的空港,應該用明亮還是黑暗來形容?
成田StarLightAirways

仲未開始玩,玩完先upload返snapshots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tuMVBLEWJU&feature=player_embedded#t=0s

得力靈修

基督信仰不是一個宗教,也不是一種哲理;乃是一份關係,一種生活形態。
這種生活形態的核心是像耶穌一樣地為別人設想,而不是為自己著想。

「我們各人務要叫鄰舍喜悅,使他得益處,建立德行。
因為基督也不求自己的喜悅...」(羅馬書15:2-3上)

----
你的思想方式決定你的感覺
你的感覺影響你的行為

2009年7月14日 星期二

07.15

we are all sinners.
we all have to seek God's forgiveness.

explanation = excuse
i shall not explain here.
----
(from hkblog)
文海隨筆-《唔該,埋單》

讀完呂大樂教授的《唔該,埋單》(增訂本),於我心有戚戚焉。

很同意他對香港歷史的論述,相信不少在香港生活、對香港有感情的讀者,也是一樣。例如他談到香港人的歷史觀,往往沿於生活細節和體驗,並非以意識形態或政治取向為基礎,這一點我就很有共鳴。記得小時候聽長輩談起六十年代,大都會說樓下閂水喉、六七暴動、颱風溫黛等天災和社會事件,甚至是林翠下嫁比她年輕的王羽、陳寶珠蕭芳芳影迷互不相讓等八卦娛樂新聞。然後再說限制供水時自己是怎樣辛苦排隊取水、暴動時怎樣避過暴徒繞路上班下班等。如今想來,他們口中的歷史事件,不過是人生的布景板。歷史只是一些虛無縹緲的故事,就像看電視劇一般,聽起來很有趣,但卻毫不實際。歸根究柢,還是得腳踏實地工作,改善生活。畢竟,生存才是最重要的。

這種「實際至上」的想法,在香港的確很普遍,大夥兒習慣了,也覺得理所當然,沒有甚麼不妥。而這也是他認為「香港意識」淺薄、難以凝聚共識的根本原因。因為「實際至上」,所以無論遇上甚麼不公平、不合理的事情,我們隨便發洩幾句、或者上街遊行之後,還是乖乖的回到工作崗位上,默默忍受那些不公平和不合理,直至我們找到另一份工作或者存夠移民的資產為止。但我在想,如果香港真的要轉型為政府倡議的知識型經濟,鼓勵創新、發展創意產業,我們的頭腦和心態能否應付得來?如果改變不了這種心態,我們是否真的能夠培養到一流的創意人才?在知識型經濟之中,最重要的不是配套和投資優惠,而是人才。如果我們仍然沿用吸引傳統工業和服務業的思維來扶植創業產業,是否緣木求魚、不切實際?

呂教授另一個觀點:「講故,更要駁故」,我也是非常認同的。這些年來,看過不同時代、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人士撰述的歷史,愈來愈感到歷史就像一幅永遠砌不完的砌圖。為甚麼呢?即使歷史事件是客觀存在的,學者論述時也必須經過取捨和剪裁,而論述的角度、編寫的手法、沒有著錄的人物和資料等,其實都是歷史的一部分。某些真相可能因為天災人禍而永遠湮沒在時間的長河中,但也有一些真相可能要等待某個時機,才可以重新出土。論述中的取捨,往往是以論述者的角度、動機、經驗和其他因素來判斷其優劣和重要程度,並無放諸四海皆準的客觀標準可循。因此,如果只是接受或容許某種論述的角度,視野和思維就會受到嚴重局限;而歷史砌圖的某些對其他論述者和參與者來說十分重要的部分,也可能因為這種人為的偏頗而永遠消失。

這本書原是一九九七年的舊作,二零零七年由牛津香港出版社再版增訂本。原作我沒讀過,但據呂教授的〈再版序〉,修改的篇幅不多,主要是加插了一篇後記〈有落,後數〉。這篇後記主要是補充回歸十年以來的一些觀察。呂教授認為香港戰後嬰兒潮的一代,面對回歸後的種種問題,開始叩問自己可以做些甚麼來扭轉劣勢,頗有重返戰後香港人自食其力、不倚仗(其實是不相信?)政府的想法。可能我比呂教授更悲觀、也太犬儒,目前我還看不到這種趨勢,反而看到不少所謂民間團體,不過是有人在建制以外鑽空子撈油水的幌子而已。


十分有共鳴......
歷史不能100%客觀,被人當作故事,睇完就算
所謂「公民教育」,政府到底做了多少?

2009年7月5日 星期日

三大障礙跨過

點解以利亞講野好似好「寸」咁???

--「你淨係識得o係度complain、complain,complain!」--



是罪還是神蹟???

約 9:3 「......是要在他身上顯出 神的作為來。」
----
今早的敬拜歌曲是「神是愛」
準備時間不充足,結果是「即時死亡」。

然後是最重要的--「詩篇23篇」
緊張還是不能避免,更遑論有careless mistakes(400人啊大佬!!!)
一坐下,看不見自己的腳
手一動,又有繃緊的感覺

榮耀歸給神
連帶自己也有「升呢」的感覺(自我炫耀中 XD)

結果沒有帶相機拍照
反正還是第一次
先讓自己settle down
等到下次(9月)還不算遲
(這暗示我將會休息一個月 XD)

2009年7月3日 星期五

放榜後記

(其實30號當日應該再早d返)

事後諗番
當日收到result notice
係應該爆粗、大叫、拍凳等乜都做齊
偏偏又極冷靜,可以話粒聲都唔出
十分不正常......
又是主賜予的恩典吧

7月1日晚通頂
第二日返學校交$ appeal
出門口先知漏帶野
浪費了時間
(應該話以時間做代價達成一d野)
亦搞掂JUPAS

下一障礙--7月5日
打電話俾陳總,佢話唔可以俾我去2樓練習 =.=
考慮到時帶唔帶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