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9日 星期二

2024京都大阪之旅 - Day 7

第七日行程重點:

- 京都鐵道博物館

 -- 扇形蒸汽機車車庫

- 京都水族館

- 返回大阪


第七日可以說是「鐵道之日」

除了鐵道博物館的相片幾乎佔了一半之外

還遇到了罕見的列車大誤點,幾乎不能及時入住大阪的酒店


相簿內添加了不少文字描述 (不一定跟相片完全相關)

請放大相片逐張觀看,如使用預設的投影片功能將不會見到文字描述


相簿連結按此

(相片影片總數:400+)

2025年7月22日 星期二

無言

見到有認識的人嘗試捍衛「基督徒應該定期到堂會參與崇拜」這個論點

以為會聽到好多發人深省、充滿深度、使人反思的見解

結果那人只說「因為這就是基督徒應盡的責任」、

「如果不肯每星期付出這少少時間,怎能說是自己十分愛主?」


原來只是再一次地搬出絕對正確、無可爭辯的教導

卻完全沒有解答「為何會有人離堂?」這最根本的問題

難道那些人都是「不想負責任」、「不想花時間」?


看似讓自己立在不敗之地,結果只變成了自說自話

2025年7月2日 星期三

見得到的、見不到的,都停留在十年前


既然不能隨著時間進步,就只能被淘汰及取代


正如蔡瀾先生所言:傳統可以絕種

2025年5月12日 星期一

2024京都大阪之旅 - Day 6

第六日行程重點:

- 伏見稻荷大社

 -- 千本鳥居

- 清水寺

- 產寧坂 (三年坂)、二寧坂 (二年坂)、一念坂 (一年坂)

- 入住百年料亭旅宿 "井筒安 Izuyasu"

 -- 享用以廿四節氣、每日新鮮食材為基礎的懷石料理


(一段時間沒有更新,原來只差一個月就有一年了 XD)


第六日雖然不像第四日那般緊湊,但同樣是朝早七時就開始梳洗

因為伏見稻荷大社是日有祭祀儀式,需要提早出發避開龐大人流


相簿內添加了不少文字描述 (不一定跟相片完全相關)

請放大相片逐張觀看,如使用預設的投影片功能將不會見到文字描述


相簿連結按此

(相片影片總數:350+)

2024年11月29日 星期五

隔日寫作練習 - 2024.11.29

家人沒有煮晚飯,買了外賣回家吃

明明記得下單時我是選擇了台式肉燥飯,卻吃到飯入面有梅菜


結果這晚吃了一盒近似台式肉燥+梅菜扣肉的雙併飯

雖然還不算是難吃,但總覺得貨不對辦

又慨嘆今時今日香港各種餐飲的體驗愈來愈差勁


----


如果在至少五年前表達對餐飲的種種不滿

大多數人會反駁「不願意付錢就別想有好吃的」

又或者是「那就以後都在家自己煮飯吧,不要再出來了」


近年卻愈來愈少見這種論調

因為在大陸甚至在國外總是可以花更少的錢卻吃得更好

留港消費顯得非常不值,並且很大機會「吃一肚子氣」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隔日寫作練習 - 2024.11.27

下班後途經某商場,偶遇一位舊同學,彼此已經超過十年沒有見面


「Gary你最近還有沒有聯絡Y同學?」

「沒有。Y同學不是一直都跟你們很熟絡的嗎?」

「原來Gary你還不曾知道:Y同學幾年前曾經分別私下聯絡我們

要求我們都借錢給他,事後他就消聲匿跡,沒有人再找到他了...」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隔日寫作練習 - 2024.11.25

留意到博客馬斯特幾日前寫了《西來的和尚會唸經》這篇文章

其實小弟在上年2月寫《隨想隨寫》系列時

也有考慮過是否要為基督教背景的公營及商業機構特別寫一篇文章


//不過隨住七十年代輕工業發展,八九十年代經濟起飛後,政府福利開支大增,教會亦漸漸脫離基層,向中產邁進。現時的基督教醫院,幾乎無不成為收費高昴的私家醫院;傳統基督教名校,紛紛轉成直資,收取天價學費,還會發債券求購;聖基道兒童院原址建成豪宅,聖公會從中賺了超過十億;以前政府批給教會的地皮,多屬巿郊偏遠地方,隨住城巿發展而奇貨可居,教會出地與發展商合作成為常態,水漲船高之下,教會累累獲利甚豐。//


小弟認為這些基督教背景的機構都已經脫離了初心

本來是服務基層大眾,近年卻事故頻生

並且愈來愈向錢看,由此塑造出斂財的形象

最令人髮指的是市民普遍認為醫院和安老院的姑娘都不當作入住者是人

只想他們盡快出院或死去,好騰出空間接收新的「顧客」;

學校也是一樣,只著重學生成績及升學表現,漠視學生本身的情緒及心理情況

甚至有學童自殺後仍然打算隱瞞不報,同樣地不把學生當作人看待


基督教界作為持份者,在這些事上沒有嚴加看管及制止問題出現,絕對是責無旁貸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隔日寫作練習 - 2024.11.23

「最近留意到來自不同背景的牧者

他們不約而同地都表示信徒要重新做好『辨識』

也就是細心觀察現今所發生的事、新出現的文化或價值觀

再以信仰的眼光辨識那些有否抵觸基督教信仰,基督徒應該如何看待


這本來就是幾十年來我們一直有做的事

但回看過去的往績,就會發現我們在歷史的軌跡中不斷犯錯

例如早在1950年代,牧者認為『信徒不應進入電影院,因為那裡烏燈黑火』

又曾經說『Nike的剔型圖案是來自邪惡勢力的刀』

『星巴克有異教背景,所以我們應該抵制』

近年的例子還有『哈利波特牽涉到巫術』、『智能手機使我們遠離神』等等


最諷刺的是這種認知發展模式剛好符合心理學的『悲傷的各個階段』:

從震驚及否認,產生罪惡感,以及憤怒、沮喪等情緒不穩

繼而進入討價還價,最終是接納甚至是加以利用

當代的牧者提出那些言論看似都很合理

幾十年後我們回顧時只會覺得教會不肯接受新事物

並因此說出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言論」

2024年11月21日 星期四

隔日寫作練習 - 2024.11.21

偶然地在網上見到關於手機遊戲 Mario Kart Tour 的評論

似乎不再像幾年前聲名狼藉

不少人的共識都是「跟以往的Console版本相比會很失望,

但撇除Mario主題的話,仍然是一個合格的grinding game」


目前遊戲正處於不斷循環再用舊content的情況

「課金坑」已經從無底深潭變成「可以望見家鄉」的程度;

代幣獎賞及虛擬抽獎以前幾乎都要付費,現在變得非常慷慨

只要玩得愈多就贏得更多代幣及抽獎次數

電腦對手難度也明顯下降,幾乎沒有難度可言

不過真人對戰模式間中仍有斷線或網路滯後的問題


重新下載並連接以往的帳戶後

仍然能夠存取當年的進度

遊戲面世至今從來都沒有植入式廣告

角色和賽道的設計都絕不馬虎

難怪整體觀感和印象都大幅改善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隔日寫作練習 - 2024.11.19

從沙田回家的路上途經一間丹尼藥妝超市 (Dan Dan Health)

於是跟家嚴有以下一段對話:


「這名稱很不妥,怎會有藥房以『釘釘』命名?」


「或者老闆有他自己的想法,才會使用這個名稱;

另一方面,中文名稱丹尼的英文是Daniel

也就是『釘了』,似乎更加不妥」


說罷,我們一同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