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0日 星期五

街坊之間的雜談 Vol. 1

2016.11.28 清早

(一)
「之前上崇拜學的課堂,才知道教會本身的崇拜非常不尊重禮儀!」

「如何不尊重?」

「正常情況下,聖餐作為個人回應,這程序都總是在講道之後,
但我們除了受苦節崇拜之外,聖餐幾乎永遠都是在講道之前。
Gary你知道教會作出這安排的原因嗎?」

「恐怕是因為星期日有四堂崇拜,時間不足,才有這種簡化崇拜程序的安排。
印象中,教會崇拜的祝福和差遣也是合併的。
我曾經聽聞過:司琴需要在崇拜開始前彈奏《主在聖殿中》,提醒會眾開始敬拜,
但多年前已取消。我向詩班的前輩們查問這事,無人能解釋原因。」

「眼見教會在崇拜上種種安排,真感到火大:
怎麼在這些安排上總是行政主導、遷就會眾,甚至是明言『方便他們』,
到底他們做這些事時有否尊重神,正如他們所說『把神視為唯一的敬拜對象』?」

----

(二)
眼見不少前輩退出牧養崗位,我知道有人對此感到非常不滿,
認為在牧區缺乏足夠人手服侍的情況下,
弟兄姊妹仍然堅持作出這決定是對群體沒有責任感和歸屬感的表現。

不過若果從服侍者的角度出發,會有截然不同理解:
弟兄姊妹如何服侍其實是個人與神之間的承諾,有好些前輩本來就已經服侍多年,
又或者已經為服侍設定時限、到期就離任,如此我們不能妄下判斷。
另外,前輩們也有各自的人生路向,例如升學、就業、結婚、生兒育女等等,
都是他們的人生大事,我們需要尊重。

雙方都有各自的理由,而且也都合理,結果變成兩難處境。

----

(三)
「為何坊間不少敬拜詩歌都配上輕快音樂或強勁節拍,
但所表達的訊息卻只有『我們要讚美神、我們要敬拜祂』這一項?
既然返教會的人都知道以音樂唱頌的行為本來就是為了讚美神,
為何還要在歌詞中再刻意強調這一點?
在唱詩敬拜這段時間內獻上比這些更言之有物的讚頌,豈不是更好嗎?」

----

(四)
多年前遺下了一道問題,最近回想起原來自己還沒有答案:
既然聖經當中沒有「決志」,這東西又如何出現?

----

(五)
「曾經有一日要在深水埗工作,貪方便把工具放在行人路上,
打算幾分鐘後再取回,怎料立即被人偷走。當時有點徬徨,
焦急地在附近街道和垃圾桶中尋找,又考慮是否需要到警署報失。
幸好之後在附近的行人隧道內找到,
原來是那些露宿者眼明手快地偷走,不過又因為得物無所用而又再遺棄。
失而復得那一刻我有打算在行人隧道內怒罵那些露宿者,
不過當我代入他們的處境,稍作思考過後,就放下了這個念頭。」

「當然啦,明明就是你有錯在先......」

----

(六)
大概在幾個月前的平日下午,我打算返教會練管風琴。
幼稚園已經開課,但前門卻是鎖上,結果我要用訪客機進入。

「為何以往不鎖前門,但今日卻鎖上了?」

「不久前有一陌生男子走進來,又借廁所又問路,
後來又說因為長時間步行,想坐下來休息,一直都不肯離去。
我們擔心他有壞打算或者本身有精神病,怕打擾到學校那邊的人,
所以一見到他離開,都不希望他回來。」

「但不至於要鎖門吧?」

----

(七)
這年代的香港教會無論在各方面的表現都愈來愈封閉:
詩歌描述非常個人化、團契分享的內容算得上是自私、
甚至有不少講道信息也是靠著個人經歷、見解或感受堆砌而成,沒有對外的見證可言,
如此信仰毫無面向社會的向度,使其他人覺得「原來信耶穌也不過如此」。

所以我在此提議「無牆」的教會,教會各項活動都應該直接透明於社會:
向外的崇拜使其他人能直接感受到神的榮耀、
外向的團契迫使我們直接看見社會中的真實需要、
又因此能夠有更向外的服侍,並在當中傳福音。

面對當今社會處境,「無牆」同時解決了幾項問題:
教會本身也是地產霸權的受害者,這方案直接解決了教會「捱貴租」的問題;
教會透明於社會,就能直接地向社會澄清教會的本質,
同時也解釋了「教會不以建築物,卻應該以人為基礎」的概念。

只是這一代人都太過期望要擁有屬於自己的空間和地方,
方便策劃教會活動、方便自己和身邊的人聚集,
結果教會也需要在社會上爭奪土地,並因此衍生出「擴堂」、「籌款」等事。
恆常的聚會點作為教會已經擁有的資產,當然也不願隨便失去。

信徒表達這種想法,其他人可能會覺得比較極端,
但實際上就算由神學院老師提出,相信仍會被其他同行提醒:
「如此模糊教會的界線,要提防因此扭曲教會觀、聖俗的分界」、
「小心變成社會福音 (social gospel),並因此愈來愈偏激」......

(參考文章:《教會築起的是尼希米的城牆嗎?》)

----

(八)
聽到弟兄姐妹那種對理性邏輯敬而遠之,
只著重靈性或感性追求信仰的態度,我感到十分可笑。
觀乎教會近一二百年歷史,能夠在教會歷史上留名的前輩都是有莫大的信心、
願意為主捨身宣教或服侍的敢為之士,
但若果再往前追索歷史,豈不發現能夠留名的前輩都是在靈性感知上、
神學上或者是知識上都有莫大的貢獻嗎?
因此我就知道弟兄姊妹若有這些想法,
只反映出他們並不真正瞭解基督教歷史及教會歷史。

----

(九)
「常常見到組員互相比較各自的忙碌,到最後總會有人指出:
某某就算如何忙碌,卻仍然付出時間參與甚麼甚麼、負出時間心力等等;
既然有人能夠不以忙碌作為拒絕參與的原因,其他人也好應該仿傚。

這種言論確實能挑戰弟兄姊妹付出更多,但卻忽略了組員本來的心境:
不能因為『其他人可以付出更多』而否定他人的忙碌、疲憊和感受。
那些分享都是真實的,若被否定就等於不被憐憫。」

----

(十)
「你有出席會友大會嗎?各議程的結果如何?」
「全部得到通過,並無甚麼特別的事。」
「正如我所料:會友總會一致地通過教會領導層提出的決策和議案。
所以我知道自己不必出席這些會議,寧願把時間花在其他事上。
既是必然得到通過及執行,我無論是贊成抑或反對都已經沒有意義。」

「之前訴說出自己的經歷之後,牧者提醒我:提防自己從牧區中孤立出來。
但當時我回應:工作時間等客觀因素本身就在迫使我脫離牧區,再提防也無補於事。
或許其他人初次面對這些情況會很沮喪,但我在五、六年前卻都已經歷過,
若果現在再重複,我不會感到不捨得。」

2016年12月25日 星期日

講道筆記20161224

《神聖降職》(賽9:6-7)
講員:祝宗麒牧師

(第一部分)
如果職場上被要求從低處開始或從頭開始,會有如何反應?會抗拒嗎?

馬槽並不是孕婦臨盆的理想地方;耶穌降世時,並沒有人前來開派對
實際上之後耶穌和家人也要避走埃及,是名副其實的難民

所謂「神聖降職」,但實際處境卻是完全相反,有極大落差
或許我們不必介意將人的感受放在祂身上 (耶穌一定就得樂意接受嗎?)
但這就是我們要慶祝的所謂「聖誕」嗎?

----

(第二部分)
聖誕節只翻閱《賽9、11》,受苦節才翻閱《賽53》?
=> 反映我們如何理解自己的人生進程

保護、應許、蒙神帶領等等的好處不一定現在就有,但我們還是盼望將來會有
如果降職後有更好的前途,我們會否因此忽略當中的過程和細節?
=> 我們不應立即跳去結局

要為別人的過失負全責?
神對耶穌說:「不只是降職,並且有痛苦至死的過程。」
我們不一定習慣在聖誕節講受苦
(從神而來的)「盼望」乃先要死過、痛過,否則都是虛假的承諾?

覺得別人做錯而受罰,所以求自己不犯錯?(因此多侍奉、緊隨主?)
或者當中的細節不一定如自己所想?

現實本來就是充滿捆綁、黑暗的世界
聖誕節卻表明:耶穌赤裸裸地進入這仇殺、暴力、憂傷、悲情的絕望世界

我們求不被沾染?但耶穌說我們要背十字架
要我們成為教會,做祂所做的事;不進入黑暗,就不會有光明

但願我們不再消費這聖誕節
不是慶祝神保護我們不沾染世俗,而是可以跟耶穌把盼望給予有需要的人

(講道結束前鼓勵會眾立即坐言起行,參與崇拜後的探訪活動)

2016年12月22日 星期四

驀然回想(六十)

由11月頭開始就沒有剃鬚,一直維持了個半月。
期間一直都有人問我不剃鬚的原因(有些人以為跟 No shave November 有關),
但我只回答:「因為未試過,想知道自己的鬍鬚如何生長。」
事實證明小弟的鬍鬚跟頭髮一樣,每次剃完都會急速增生,但之後又會慢下來。

身邊的人對此有不同反應:
男性朋友的反應基本上都是好奇;已有兒子的母親們表示理解,
但也有不少女性朋友覺得不能接受,認為鬍鬚使小弟的外貌跟年齡不乎。
至於我自己則覺得鬍鬚愈來愈凌亂,不想花太多時間打理,所以結果又剃了。

2016年12月9日 星期五

Excellent results

兩年前五級試考126分,老師話我「考得唔係幾好」,今次佢話「考得都唔錯」
#學左十幾年琴都係第一次樂器試有Distinction
#謝謝老師 #OrganGrade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