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1日 星期日

Tymes = Times ?

之前忘了記低
organ的練習其實已經非正式地開始了
所謂「非正式」,是因為:
1. 自己未考慮過會否考試 (雖然老師有)
2. 以另一鍵盤作輔助,學習時期音樂的特點及發聲技巧
(言下之意是以organ輔助學習鋼琴,這也是老師的目標)

現在的進度是用腳進行類似Hanon的學習
不過尚未適應坐姿及腳掌的movement (有踢足球可能更好)
希望一至兩年時間之內能夠讓腳掌自如地活動

原來organ跟宗教的關係實在密不可分
所以有可能要研習一下英國及聖公會的歷史

2013年4月12日 星期五

好一句「捨本逐末」

DSE中文科.重設範文.真相.我見

作者:蕭源

這幾天,幾位傳媒朋友都問我:應否重設範文。

關於DSE中文科,是否應重設範文考核,
作為經歷多次學制轉變的前線補習老師,我有發言權。

現在的考核制度,套用我唸大學時教授的一句話:
「教的人不知在教甚麼,學的人也不知道在學甚麼。」

當然,官方不會同意這話。官方會說:「教甚麼?考甚麼?不就是考聽、說、讀、寫嗎!」

可是,「聽說讀寫」這些實用性的技能訓練,既似外國人來北京學中文的課程,又似公務員入職試的考法,如果中國語文教這些學這些考這些,孔子穿越到今天,恐怕一定不合格。

何況,「聽說讀寫」訓練真的很實用嗎?人人都懂廣東話,為甚麼要有卷三聆聽和卷四說話?大概想與英文考試看齊吧。至於卷五更不知所謂,明明是「實用文」,卻改名叫「綜合能力」,要求學生看資料和聽資料,再寫一篇不太追求格式,反而追求「整合拓展」、「見解論證」的文章,這卷五與卷一(閱讀)、卷二(寫作)、卷三(聆聽)考核方向一樣,只是架床疊屋。整個卷五的設計,只對準備投身記者行業的人有用。

其實,我接觸的學校裡,不少都覺得官方「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校方自己靜悄悄地返回範文教學之路,一一教回《出師表》、《醉翁亭記》等名篇,在校內也以此作考核標準。然而,教師和學生都心知肚明,縱使你背畢整篇《始得西山宴遊記》,在公開試裡一句也不會考,即使對範文掌握透徹,在卷一到卷五的實戰中一點幫助也沒有。於是,學生明知所學的不會考,不夠投入,老師聲嘶力竭,最後還是心灰意冷地回到訓練聽說讀寫技能的層面上。大家都計算過的:在這學制下,與其學古文《庖丁解牛》提升古文能力,不如直接給學生多幾篇古文練習操練好過。

既是如此,不論嘗試或已經以範文教學的學校,到中六都會轉型:狂派練習給學生練,就著上一年考過的題型,做做做,鬥高分,分析答題技巧……好,公開試過去,新題目出來了,又給下一屆學生新的練習,再度追著新題型來做做做,鬥高分,分析答題技巧……

就算是出版社也一樣,推出各樣的練習,五花八門,訓練技能。結果一年過後,新題目出來,參考書即時改版,標榜「根據2013年最新試題編寫」,追追趕趕,大家都很累。

以上這些,有甚麼問題?關鍵在於,中文是不是真的要技能訓練?

我們學中文,是要通過閱讀文章,明白作者的情感,知道作者身處那時代的背景,
近一點來說,欣賞這位作者,遠一點來說,是與古人神交。

我們在精讀文章的時候,大的來說,我們會不知不覺學習到許多寶貴的價值觀:例如我們會為盡忠做一件事而自豪(出師表、敬業與樂業),有時候會懂得退一步海闊天空,避免衝突(歸去來辭、庖丁解牛),有時懂得欣賞山水(花潮、竹林深處人家、我看大明湖),有時懂得在逆境中豁達(始得西山宴遊記、醉翁亭記)。一篇好的文章,能改變我們心靈,要令我們一生受用,幾十篇一定夠。

小的來說,在欣賞文章的過程中,我們間接地學習到許多技能:描寫、論說、記敘,寫作手法、修辭技巧等等,然後把這些技能轉移到自己寫一篇文章上,或分析另一篇文章上。可是現在的課程呢?捨本逐末,直接地教這些技能,怪不得還有幾天便考試的莘莘學子,仍一臉茫然,不知所以。

那麼,當年誰要轉制?誰要把孔子搞成不合格?為甚麼這樣做?

最後一個問題,大概有點答案:因為大家都說,要學生細讀二十六篇文章(三十二個單元),
學生會形成死背範文的習慣,進一步形成猜題風氣──猜哪課會出、猜會出哪題。

我的意見是,第一,如果學生夠膽把二十六篇文章都背了大半,我認為索性給他一個5星星好了。把經典入腦,學中文還有甚麼比這更有效的事?(別跟我說甚麼運用,你又回到訓練技能層面來了)。

第二,猜題又如何?你看今天考「聽說讀寫」,如斯虛無飄渺,師生不也在猜會出甚麼題型嗎?對著空虛的「麵粉」空虛的「搓」,一定焗不出好成績,慘烈程度反而更甚。

何況,考核範文的猜題真相是:二十六篇課文之間,早已出現許多比較題,例如《花潮》與《竹林深處人家》的花景竹景比較;《我和我的唐山》與《青玉案》中的新年場面比較;《齊桓晉文之事章》與《敬業與樂業》的論說手法比較……組合何止千種。

甚麼?已出無可出?那麼,可以找《花潮》與另外一些課外文章比較(例如余光中的描寫文);
《敬業與樂業》與朱光潛的文章比較,不也是無限可能嗎?

其實,轉制前的範文出題,早已比這些更先進:2006年末代範文會考就考過:「花潮中的盛世,是否適用於今天社會情況?」也就是說,要求學生憑所學的中文知識,應用到生活層面上,這種「開放題」已經出現,可惜的是,它剛出生,範文學制便完結了。

聞說,官方要到2018/19才試行範文,那麼我可以肯定地說,由我貼中「檸檬茶」作文題目那一年開始,2007-2017年考試的DSE學生,會是歷史上中文浩劫十年的受害者,一如副學士,只是各種理由下的實驗性過渡產物,他們會被歷史記住、還是會被歷史遺忘,我不知道,但肯定的是,如果十年為一代,那麼將來社會上會有一批奇怪的人,他們的中文技能,會是空中樓閣,他們從來沒真正愛過李白、同情過杜甫、體會過歐陽修,而孔子穿越到今天考試,在時光機的刻度上,鐵定不會選擇悲哀的2007-2017了。